高中地理翻转课堂项链式教学法实践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我国目前正处于积极探索翻转课堂阶段。翻转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因此得到了我国众多高校、中小学、培训机构等的积极加入与大力推动。从大学慕课(MOOC)到中小学翻转课堂,形式多样且效果显着。翻转课堂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和优化。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差异性特征,教学要素多样且复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符合高中地理教学特点,有利于学生全方位掌握知识。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理翻转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并且有效提高了地理景观地图篇的教学效果。但并不表明翻转课堂是优越的,不能一概而论的翻转,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翻转。翻转课堂的实施在我国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阻碍,例如网络信息技术还不能达到完全区域共享;微视频作为工具媒介,与学生的交互性必定不及面对面教学,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学生自学情况,需要更多评价机制的介入;目前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多数集中于理科课程,其他学科适应性问题受到质疑;同时如何整合课前自学、课上活动和课后检测巩固,对授课教师和教学团队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翻转课堂与“项链式”教学法的融合

  教学模式是实现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理论起源与“先学后教”、“生本思想”等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自学过程可以“有的放矢”,教师讲授可以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指导。翻转课堂作为教学模式的一种,在落实到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先学”什么“,后教”什么,以及如何“翻转”教学内容,如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等,这就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去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课堂各环节的开展,决定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的安排,确保该节课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从而完成教学课标的规定。“项链式”教学法源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系列课程,是在实际教学组织与课程建设过程中提炼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形式多样,基本形式是基于区域地理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将每个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学习成果比作“珍珠”,通过多媒体技术有机地串连成集体学习成果,称之为“珍珠项链”,然后将其再现在课堂上。本文采取的“项链式”教学的内涵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形成知识点、知识点群之间的关联构架(项链1);在教学过程实施中实现课堂“前?中?后”各环节的无缝对接(项链2);在学生活动组织中实现“分组”与“重组”相结合(项链3)。整个课堂的实际开展,则需要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达成的最大化。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该节课为高三年级的“一轮”复习课,授课对象为安徽省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撑。并且,该校学生地理学科基础扎实,教学重点在于建构知识脉络与提升综合能力,在“项链式”教学法的引导下,有助于实现翻转课堂所期望的创新思维的产生与个性化的学习互动。

  二、教学内容的“项链式”设计

  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目的是认识到人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历史必然;在掌握人类目前面临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资料,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对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和综合分析。依据本节课标及相关课标群,将教学内容进行三个部分的“项链式”设计。第一,人地关系思想经历了采集渔猎时期的崇拜自然,到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以及现代文明时期的人地和谐等四个阶段,将其按照时间维度进行组合,串联成“人地关系思想项链(项链1-1)”。第二,指出由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导致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并将这些问题按照影响类别与性质,归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类,串联成“环境问题类别项链(项链1-2)”。第三,对于具体环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从分布、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综合判断与理解,串联成“环境问题分析项链(项链1-3)”,环境问题分析实际包括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知识点,构成了“知识点?课标群”。最后,这三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项链”。

  三、教学过程的“项链式”实施

  通过课前微课、学习任务单的自主学习,课中学生活动的安排组织,和课后进阶练习的反馈巩固等,实现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分别是基础知识梳理教学过程(项链2-1)、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过程(项链2-2)和答题能力提升教学过程(项链2-3)。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以及对学生思维的逐步引导,从而落实教学课标要求。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回顾”教学过程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过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认识发生改变的原因,及该思想影响下人类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认识到人地关系的改变,实质上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其中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矛盾开始突出,尤其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空前激化。首先,微课中通过“人地关系”概念内涵解读,利用漫画引导学生判断所属历史时期,进而了解每个时期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自学完微课后,完成学习任务单上对应内容,通过这两个环节,帮助学生回顾梳理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在学习任务单上表达自我观点,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接着,收集学习任务单进行统计,将结果分类汇总,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课上展示,并让学生自己阐述思考过程。最后,配套课后巩固训练,反馈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2.“环境问题三大类型”教学过程环境问题三大类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环境问题发生机理的基础上,掌握其三大类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包括的具体环境问题。首先,微课中通过对环境问题发生机理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有三大类型。然后,设置读图判断情境,让学生结合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性,尝试判断具体环境问题的分布,进一步加深环境问题三大类别的理解。接着,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单的众多具体环境问题中,任选一个问题,尝试从其分布、成因、影响和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环境问题综合分析”做铺垫。最后,在课上呈现出学生选择具体问题的统计结果,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强化对环境问题三大类别的认知。3.“环境问题综合分析”教学过程环境问题综合分析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从问题的分布、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去综合分析,并且把握分析的思路和技巧。该部分的具体教学过程主要分成两步。第一步,学生通过微课自学后,在学习任务单中自主选择某一具体环境问题,依据已学知识和自我内化理解,尝试进行初步综合分析。第二步,综合考虑学生自选环境问题与学习任务单中答题情况,选择分组素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合作完成任务,学会综合分析环境问题。

  四、学生活动的“项链式”组织

  相比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主体和精髓部分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通过课前微课和学习任务单的引导,翻转课堂为小组活动铺垫更多的基础知识和背景资料,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的前提下合理分组与设计活动内容,并在课上预留了更多的时间开展讨论,从而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针对性、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入性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1.学生活动设计分组明确与组间协助课上共分四组,各组任务明确,分别对应环境问题综合分析的各主要环节,其中第一组主要任务是成因分析,第二组是防治措施分析,第三组是影响分析。第四组任务是对前三组的讨论表现进行提问,也可以进行赞赏性或建议性评价。组内相互协助,第一组和第二组共同判断遥感影像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并且四组之间可以相互帮助,从而构成“项链3-1:学生活动分组项链”。2.学生活动设计符合课标与能力要求活动内容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这四个分析方面构成“项链3-2:环境问题综合分析项链”,深入展开活动。并且为各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步步引导,层层递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到从实际案例中学会判断问题,再到能够分析问题的能力水平。第一组(成因分析小组):首先,提供某市区局部地区遥感影像图,利用《安徽统计年鉴》制作出的该市耕地资源变化趋势图资料,让学生分析影像图和描述趋势图,判断出主要体现的环境问题是耕地资源短缺;然后,依据判断,分析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第二组(防治措施分析小组):首先,与第一组协作完成环境问题的判断;接着,利用该市具体措施的图文资料,分析措施的实施过程;最后,“跳出”该市的特殊案例,从一般性的角度来分析耕地资源短缺的防治措施。第三组(影响分析小组):首先,统计学生学习任务单中的答题准确率,选择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设计,作为第三组的活动材料。接着,让学生判断题目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问题;再提供题目中抽象图形的现实遥感影像案例,让学生解读影像图,分析土地荒漠化过程;然后,提供将现实情境再抽象化的资料,让学生根据引导分析出答题思路。最后,在分析答题的过程中总结土地荒漠化问题带来的影响。

  本文采用翻转课堂“项链式”教学法,注重知识关联性并层层相扣,达成知识掌握和做题能力提升要求。通过遥感影像图片,引导学生基于特定区域判断主要环境问题,小组讨论中深入综合分析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在探讨环境问题分布、成因、影响和措施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从人地关系角度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和答题思路,并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翻转课堂的设计前提是对学生学情的全面分析和掌握,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态度”等大而泛的词条中。然而,针对每个学生学情的掌握难度较大,将会在今后逐步进行深入统计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和具体的答题内容,让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理有据,并且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透明高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989092.html

相关阅读:高考地理知识点及考点答题要点(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