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古诗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辙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那?”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否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教千言。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笑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徽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
  
  A.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属:写作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杜:关闭
  
  C.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发:发展
  
  D.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恨:遗憾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学术成就的一组是(3分)
  
  ①比冠,学通经史②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③今见《庄子》,得吾心矣④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⑤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⑥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A.②④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少时即胸怀大志,以前贤为榜样,渴望用自己的才干造福社会。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发奋学习。
  
  B.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苏轼,才高而自负;此后的苏轼,潜心读书,学贯儒佛道三家。
  
  C.苏轼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论语说》和《书传》。苏轼担心这三本书在当世无人能够理解。
  
  D.苏轼晚特别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把陶渊明的诗几乎追和了一遍。书法造诣也很高,可与唐代书法名家比肩。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l)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3)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
  
  答案:
  
  5.C(发:发掘,发现)
  
  6.B(②句突出治学态度,③句为苏轼学习中的感受,⑥句赞美苏轼的人品)
  
  7.C(苏洵只要求苏轼完成《易传》,后两本书,是苏轼自己主动完成的,并非父亲遗志。)
  
  8.(1)(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成败”“要”各1分,整句通顺1分。)
  
  (2)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川”“瞠然”各1分,整句流畅1分。)
  
  (3)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于”“善”“称”“斥”各1分)
  
  译文:
  
  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社会。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
  
  公的文章,是上天赋予的。小的时候和我一起向父亲学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成败,不说空话。后来读《庄子》,感慨万千说:“我过去心中有所得,但不能说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论》,语词精妙,都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可和我不相上下。”后来贬谪到黄州,关门读书,挥洒文墨,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到宇宙人生,融合儒道,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
  
  父亲晚作《易传》,没有完成,就病重了,让公继承他的遗志。公哭着接受父命,最后完成了这本书,从这以后,千以前的精微道理才鲜明彰显而能让人知晓。又写《论语说》,不时发掘孔子的深奥道理。最后在海南,写《书传》,推测探索上古宏伟独到的学说,许多都是先儒所未能达到的。三本书写成后,公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有人理解我,后世也一定有君子理解我。”
  
  公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喜欢陶渊明,追和陶诗之作差不多遍及每一首,诗共有四卷。轻时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晋代书家,唐时的褚、薛、颜、柳,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看轻财物,乐于救助。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只要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并不顾那样做(有无)危害,因此多次被当世所困扰,但始终不感到遗憾。孔子称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才,说:“追求仁爱而得到仁爱,又有什么怨恨?”公确实具有仁爱的品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ci/439484.html

相关阅读:聊斋志异《诗谳》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敦儒《感皇恩(早起未梳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史?宋书?羊玄保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明史?费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致远《【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