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经典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释义】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

【解析】原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形容的成语,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苏轼游历庐山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苏洵生前曾入住庐山圆通寺,如今自己前来,也是为了拜访老父的旧友。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他被贬官筠州(今江西高安县)途中,曾经过庐山,也到过圆通寺。苏辙到筠州后,曾作了一篇《东轩记》。宋代三苏这三颗文坛明星都相继光顾圆通寺,后人建有“一翁二季亭”用作纪念,圆通寺也因而成为名重一时的庐山巨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ju/10402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