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经典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出处】出自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过于杰出,必然遭到各方面的打击。

【解析】原句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人如果过于杰出,必然遭到各方面的打击。

苏轼的一生,就是对这句话很好的诠释。苏轼是个悲剧人物,他重气节、有志向,通经史,关心时事,以图强国。21岁便中进士,可是没想到刚刚踏入仕途,便卷入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政治风波之中。

苏轼做主簿、签判一类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为反对“新法”,苏轼写了几篇文章,如《商鞅论》《拟进士廷试策》,或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借题发挥、旁敲侧击,而在《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则是公开地全面攻击了。

王安石是敬重苏轼的,认为苏轼“乃当今奇才”。但政见的不同使其在皇上问“可用苏轼时”,王安石说:“如果要推行新法,就不能重用苏轼。”苏轼也感到京城难待,便再三请求外调。之后几年,他做过通判,杭州、密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待王安石被罢相,严肃的政治斗争部分地变成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和报复。苏轼成了其中的不幸者。谏官李定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他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过了七年,司马光上台,苏轼既未完全消除对王安石变法运动的敌意,又不满司马光旧党集团的倒行逆施,于是旧党中的一些人便把他看作第二个王安石,他在旧党中也无法容身,于是又请求外调。后来宋哲宗执政、新党再度上台,苏轼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被一贬再贬,从惠州到海南岛,后死在遇救北归的途中。

苏轼一生的遭际:一是在于他敢讲真话,他自称“言必中当世之过&rdquo,伤感语录;,说自己“皆欲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二是小人作怪。苏轼才华过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苏轼最终成了小人们口诛笔伐的牺牲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ju/14151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