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关于读书的诗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东晋诗人的《移居二首?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赏析
公元408年(晋安帝义熙四年)六月,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临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所作。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
吟味全,每四句是一个档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接洽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科学,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憧憬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祥,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境。“素心人”,指心性纯粹仁慈的人。旧说指殷景仁、等人。数,盘算。诗人据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乐意和他们一起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斥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尚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明哲保身,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阿谀奉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高傲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示。
旁边四句:“怀此颇有年,本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屋宇,这里指简陋的新房。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欲望早就有了,当初终于实现。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有有好邻居,好朋友,屋子小一点没关系,只要能掩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能够了,何必必定求其宽阔?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怀,物外之乐的情趣不问可知。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盘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域寓居,有人对他说:那处所太简陋,孔子答曰:“正人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依然热切召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面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逝世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朽,追求高洁的品格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详细描述得友之乐。邻曲,即街坊。在公元411年(义熙七年)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抗言,热烈地对谈。在昔,指往事。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天然不同于和农夫“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而带着读书人的特色和喜好。他们一起回想旧事,自由自在,毫无保存地交心,他们一起欣赏奇文,独特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寻求精力上的交换。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期。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代。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称地认识人生,意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乐意做的事,享受本人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当前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触是赫然而强烈的:诗人讨厌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陋虚假的官场,但他并不嫌弃人生。在对乡村田园、亲人友人的诚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活,性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高蹈、潇洒而又酷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热爱和掌握。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向来以朴实平庸、做作真率见称。这种奇特的作风,恰是诗人质性天然的个性的外化。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非常平凡的一件事。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热有味。所用的语言,平常如书面语,平和高妙,看似浅易,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纯然日常白话,直抒人生看法。“何必”二字,率直中见深曲,映出时人广泛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涯鸿鹄。又如诗人写协调坦诚的邻里友情,仅以“时时来”出之,堪称笔墨省净,惹人遥想。观赏奇文,状以“共”字,剖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假如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可,却于情趣锐减,更无奈深入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闹抗言之情态跃然纸上,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博得千古读者的激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重复味之,而后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园葵,则五鼎住持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要到达这种心情跟生活,是要经由长期的思维奋斗和苦楚的人生休会,才干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含万汇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澜磅礴之后而臻于安静。陶诗看似寻常,却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觉得一种特别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涯中一些迷惑不解的抵触,兴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恍然大悟,得到说明,以坦然旷达的襟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活泼地体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ju/8415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