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描写秋天的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晚唐诗人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
读的,只能是领会和咀嚼。力求掌握诗作的审美意象,并且调动读者本人相似的心理教训,才可能沟通,才得以交换,而其余的措施是无能为力的。譬如说,这首诗中崔雍、崔衮是何许人,家世如何,与诗人的关联怎么,诸如斯类问题完全不用去寻找谜底,甚至基本不该问。凭借诗人供给的文字语码,读者完整可以设想一处凤尾森森的竹坞,幽静之至,遗世超尘。十分奇异又无比公道的是,越是在安静的地方,思路却偏偏象插上了双翅而翱翔起来,哪怕思念的对象隔着多少重山水,几重城池。浓厚的阴云沉积不散,寒霜的迟到才留下了几枝枯败的荷叶在风中舞动,听上去好像是秋雨潇潇。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悼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离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

首句写骆氏亭:葱绿的修竹围绕着纤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净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分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阔别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跟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距离侧重重的城池,道路迢迢,诗人的怀念之情宛如随风飘扬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幽静而倍感孤寂,因无挚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面前风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气节已届暮秋,但连日天色阴郁,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气一片迷蒙,原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境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添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代的气象,包含霜期之晚,天然是出之揣摩,这揣测的依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因为“秋阴不散”故有“雨”;因为“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氛围、衬托情感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更进程。诗人本来是始终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不留心气候的变化。人不知鬼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音。诗人这才意本地发明,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凝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萍水相逢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凡人难解其中味道。这枯燥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长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固然写了秋亭夜雨的风景,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怀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隐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能够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秀气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情又是极为深远的。

李商隐是开一代诗歌风尚的蠢才。在李杜韩白这些巨匠的后面,发明是极难之事。也允许以说,李商隐有他自己不得不然的奇特抉择。较之先辈而言,他兴许不够宽阔巨大,不够踊跃乐观,然而他毕竟开拓了一条新路。这不仅象征着他拨转了诗歌的创作方向,使之心坎化与个人化了,更意味着他在心象的驰骋与物象的驾驭之间,追求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平衡,一种新的创造意象的方法。假如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李商隐的诗,尽得曲涵蕴藉之美,而这正好体现了中国文明所特有的艺术精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ju/8454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