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思乡的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唐朝诗人的《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这首前写景,后抒怀,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也不禁得信服得连连惊叹,感到自己还是临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而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涯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示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多少笔写出了那个时期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触,气势苍茫,情感诚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趁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呈现,却因其气概奔跑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匆忙读下去,无暇发觉到它的重叠涌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似乎忘却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简直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由于七律在当时尚不决型吗?不是的,标准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本人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的律诗有意借鉴别调的情形也不同。看来仍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错误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根据诗以破意为要跟“不以词害意”的准则去进行实际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常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评此诗,认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远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惯例,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实在文势是从头始终贯注到底的,旁边只不外是换了一口吻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衔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恰是如斯,叙神仙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更,如疾雷破山,观者惊诧。”疾雷之喻,意在阐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渐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刚好契合律法的这个请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到;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面前气象,这一对照,岂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而而有起伏波涛。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合乎律诗法式的。

正因为此诗艺术上炉火纯青,获得极大胜利,它被人们推重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能够懂得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明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嘲笑李白:“黄鹤楼仍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护:“我确切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建筑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酷爱黄鹤楼,到了变本加厉的水平,他高亢激动,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彼此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ju/8763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