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兵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复习方法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谋略

实词词义的推测既是做好选择题和文言文句翻译的关键,也是我的知识框架中的弱项。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测

原则:结合语境,调动已知,掌握方法,科学推测。

方法:

一、根据字形推断

熟悉汉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特别是形声、会意造字法对我们推断词义很有帮助。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二、根据语法规律推断

一个词的语法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它的词性、活用、并进而推知它的大意。尤其是处在相同结构位置上的词语,我们就可以凭已知去推出未知。

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朱丹”、“黝”都分别带了宾语“门”和 “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三、根据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快速推断

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互文、比喻、借代、拈连等,这些手法也能用来作为推断词义的凭借。像使用频率极高的对偶和排比就对词语推义很有用处。可以根据古人喜欢在两个句子里的位置相同处使用相同或相反的词语的特点很容易地去推断词义。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极”字因与上句的“通”位置相同就可以马上推出它的大意“通达”。

通五经,贯六艺。

“贯”即“通”,“通晓”意。

四、根据文化文学常识推断

文化文学常识也是文言文中常常要涉及到的内容,有时一个熟知的文化文学常识就可以帮助我们顺利推出词义。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知道古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坏的孝道,自然容易推断“剔”通“剃”,即“剃除”,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被剔除毛发就是蒙受极大的耻辱。)

五、根据语境推断

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多义、活用、通假、偏义复词的用法、古今异义等,都变得容易判定起来。这是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前提是必须了解文段大意,抓住前后关键词语,否则就会无处下手。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由“少多疾病”可知“不行”与今义“不行”不同,而是“不能行走”即柔弱、不健康意;而“零丁孤苦”的语境,也能帮助推断“成立”不是今义的“成立”之意,而是“成人立业”的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的词义或用法也可依据语境大胆而科学地推测。

?演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几个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为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分析

1. A 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岁凶”的“凶”不是“不吉利”,而是指“多灾歉收,闹饥荒” 即“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语文教材《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之句。

2. D 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试题选取的“而”“因”“为”“以”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A项两句“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B项两个“因”都是连词,可译为“于是”。C项的“为”都是介词,译为“替”。D项第(1)句的“以”作介词,当“用”讲,第(2)句“以”也是介词,但意义不同,是“根据”(或凭借)的意思。

3. B 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最好在审题后对各句内容归类,然后运用排除法敲定此题。例句中②句说的是桑怿机智聪明,③表现桑怿嫉恶如仇。④句说桑怿清廉正直。①⑤⑥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依排除法确定答案为B。

4. C 分析:此题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C项对桑怿形象的分析,前面说他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符合文意,后面分析他的性格时说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不合原文,文中有“亦自修为威仪”之句。

?总结

文言文阅读一般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用法、文中信息筛选、归纳内容要点等诸方面的能力。

选文一般为人物传记,多选自古代史传文,如《史记》《汉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吕氏春秋》等。

难度:选文较浅易,内容较清晰,可读性较强,一般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个别不好理解的字词会在文本下给出简要注释。

遵循稳定创新的出题原则,2014年的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与题目,仍然应是前面在几点规律中分析过的,即文段——较浅易的史传文,题型——是近几年出现过的;如果考纲没有新的调整,题型应该没明显变化,可按部就班复习。

?复习建议:

(1)建立知识框架

实词部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虚词部分:考点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

(2)整体入手,把握人物和事件。

特别是关注文段写了几个人,几件事,人物任职有何变化及变化原因、空间位置有几次转移、上级或下级对关键人物的评价,这些都是出题人设题的题点,也是同学做对题目的把手。

(3)看清题干要求,把握命题意图, 特别是看准是“选正确”项还是“选错误”项,不要犯低级错误。

(4)对文段与词语的理解,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充分利用旧知,并结合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

(5) 学会利用单选中的最后一题中的信息,不妨在做题前先看一下这道题,以帮助自己理解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xuexi/202852.html

相关阅读:全国高考英语144分者的复习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