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家庭教育中的“三根弦”与“四条理念”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文 /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胡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胡夏老师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教育艺术》月刊2011年第三期公开发表的《家庭教育中的“三根弦”与“四条理念”》一文中写道) 英国一位心理学研究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每一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手心里的宝。终有一天,孩子会挣脱父母的怀抱,远离父母的叮咛,毅然地去追寻自己梦想的天地。那个时候,我们这群“守望者”,是倍感欣慰还是怅然若失抑或寝食难安呢?

孩子十年寒窗苦读、家长漫漫长路含辛茹苦的目的仅仅是送孩子上名牌大学吗?偏远地区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特别优异,高中毕业时保送上大学。她的父母非让她上清华大学,而她却想上其它大学。她奉父母之命去了清华大学。入学后的考试,她考了18名。这个昔日的状元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妈妈在学校陪了她一个月。妈妈刚走,她就跳楼自杀了。这是一个惨痛的结局。

鉴于此类事件时有发生,我深信:家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送孩子上名牌大学,而是培养一个令家长放心、令师友感到自豪的人格健全的人。家长教育专家郑委先生强调:我们要把孩子往第一象限里培养??让孩子既成功又快乐;如果只是盯着高考成绩及把孩子送进好的大学,这太短视了,至少也要看孩子30岁时的综合发展水平。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无论走得多远,都是令人放心的。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他可能不会总得第一,但是他会不断超越自我,展现真我的风采,并受到周围人的欢迎。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培育孩子,家长必须绷紧的三根弦

(一)、营造健康、宽松的成长环境

1、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孩子的眼睛接收什么样的信息,他的精神世界就会成为什么样。虽然下了班很累,但是,我还是会引导孩子看一些价值导向正确、能愉悦身心、能开阔视野的电视节目。不能电视台播放什么就看什么,尤其是暴力的、言情的电视节目不能看。孩子看暴力的、言情的节目,他以为现实世界就是由暴力和言情的元素组成的,不利于孩子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书籍方面,我也会给孩子比较慎重的选择。引导他与好书、好报交朋友,这会让他受益终身。正如英国名人吉伯特、海埃特所说:“每天排列在书架上的,并不是一页页无生命的白纸构成的书本,而是一颗颗跳跃的心灵,从每一本书中发出它的声音。仿佛就像按下一个电唱机的按钮,便可以使房间里充满音乐一样;一个人只要打开书本,就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聆听到智者的箴言,并和智者促膝谈心。”通过选择优质的精神文化元素来培植孩子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深的人,便是一个令师长放心、善于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人。

2、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既然这样,我们尽可能地每天给孩子一点“疯”玩的时间。在无拘无束地嬉戏的过程中,孩子会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另外,尽可能地给孩子选择的自由。譬如说,孩子想看动画片,家长却觉得他该学英语了。这时可以问孩子:“你看Disney\Franklin还是Pororo?”大多数时候,他会在其中选择一个;而无论哪个,都可以练英语,因为都是英文版的。但如果家长吼一句:“怎么总看动画片,你就知道玩,你什么时候能长大呀”,孩子的抵触情绪就会上来。

(二)、点燃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3000年前,古希腊教育家普罗塔戈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会自主地投入其中。如果孩子最初对某个领域的活动丝毫不感兴趣,家长自身对它也很陌生,那么,就不必“强摁扭头”使其喝水了。以下是我访问一位妈妈了解到的故事,对我们也会很有启发??

我儿子在学LILY英语。居住地离LILY的任何一个教学点都很远。9月份上了小学,时间更紧张了。周三放学后,孩子到家就写作业,囫囵吃口晚饭即往地铁站飞奔,踩着铃儿进教室上课。虽然这样匆忙,孩子和我们都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

周二晚上,孩子嘴里蹦出这样一句话:“妈妈,我觉得我不能不学英语,因为不学的话我就少了一份快乐。”

这位妈妈感到非常欣慰。六岁的孩子,能对学习持有如此积极的体验,真的很难得。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长达16年,并且其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缺乏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实在很难坚持。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着力去培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一点一滴塑造孩子的人品

笔者认为,爱心和责任感对一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一般都需要玩伴。在与小伙伴玩的过程中,会自发地表现出他的爱心。这个时候,我一般都尽全力支持他。如小朋友在我们家玩,差不多到吃饭的时候了,孩子会张罗说:“谁谁谁中午在我们家吃饭。”我高兴地多摆上一份碗筷,让孩子们共进午餐。另外,孩子在家要是主动提出来帮我干活,包括炒菜,我都会满足他,并及时表扬他。这样,他会逐渐感受到:不仅他需要父母的呵护,父母也同样需要他的关心和帮助。他是被需要甚至是被“依赖”的。这样的过程,既能培养他做事的能力,也能培养他的爱心和责任感。

绷紧了以上三根弦,孩子的成长一般不会走偏。除此之外,家长也要经常思考一些“形而上”的教育问题,逐步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形而下”的教育行为就会像呼吸一样正确而自然。

二、家长需要重塑家庭教育理念

(一)、体验本身比结果重要

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精神世界的建构。建构的过程,是优秀的社会文化滋养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感悟和体验的过程。家长和孩子之间多一些聊天,尤其是聊一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聊一聊孩子真实的感受,会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建构和心理的成长很有帮助。在孩子成长途中,家长除了看重结果外,更要注重孩子亲历的过程。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一般对孩子的学业和前途有很高的期望。这本身没错;但若不允许失败,家长的这种心理就太脆弱了。人生是一部交响曲,喜怒哀乐交织,欢乐痛苦相随。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家长一味地“给予”孩子快乐,不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不让孩子承担必经的“成长之痛”,那么,孩子上大学后就可能出现“离家综合症”甚至心理疾病。

(二)、激励比指责重要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他把全部的热情和期待都投放在了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这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

您期待和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那么,哪怕在他遭遇人生低谷时,他也会创造出奇迹。所以,很多家庭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多对孩子竖大拇指,而尽量不竖食指;多说热情洋溢的鼓励的话,而尽量少一些训斥。人生无坦途,成长的过程有高峰也有低谷。一时一地的失利,有助于发现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先有小挫折,才不会栽大跟头。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的乡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坏男孩。有一天,男孩父亲把继母娶到了家。父亲告诉继母:“请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孩子,说不定他会往你身上扔石头。”可是,继母微笑着走向男孩,轻轻托起他的下巴,注视着他,回头对男孩父亲说:“你错了,他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听到这话,男孩几乎掉下泪来。他与继母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14岁那年,继母给男孩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对男孩说:“你会成为一个作家。”男孩为继母的鼓励所感动,奋发努力,后来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和富豪。他就是卡耐基先生。

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全身心的接纳、赞赏和激励,是促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尹建莉在培养独生女儿的过程中,很少指责孩子,而是准备了一个立功簿,每天把孩子表现好的方面都记录下来,并画上小红花,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这样的立功簿对孩子好的行为有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促成了孩子各种好习惯的养成。

(三)示弱比事事包揽重要

教育部刘坚教授多次在各种场合描述过这样一幅画面:在一所重点大学新生开学的日子里,宽阔的林荫大道上,一对父母肩背手拎,步履沉重;英俊帅气的小伙子比父母高出半头,但两手空空。中国人对这样的场景似乎习以为常。刘坚发问了:“父母气喘吁吁提着的是谁的行李?一个连父母都不懂得关爱的孩子,你培养他上大学干什么?!”而这样的爱的方式和享受被爱的方式,是一个家庭将近20年的互动模式延续的结果,是家长处处身先士卒、剥夺孩子关爱他人机会的结果。“娘勤孩子懒”,家长学会懒惰一些,孩子会被“逼”勤快一点;家长显示自己的“低能”,会促使孩子变得既勇敢又能干。

(四)身内比身外重要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弟子规》中的这几句,简洁有力地说明“身内重于身外”的道理,笔者以为即使在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孩子自幼受其熏陶,将受益终身。我家的墙壁上,粘贴着《弟子规》中的警世通言,孩子对其中的一些语句,已能熟读成诵。

人是万物之灵。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鸟美在翅膀,人美在学识。孩子在穿着打扮方面可以简朴一些,在头脑和心智方面的投资可以“阔绰”一些。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引导孩子不断追求和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以上文章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胡夏。该文登载在刊号为CN11?2632/G4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教育艺术》2011年第三期第71页至72页,标题是《家庭教育中的“三根弦”与“四条理念”》,责任编辑:刘艳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104395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