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如何避免少年儿童斧剁生母的悲剧再发生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进入21世纪后,发生的南京一中学生用斧头砍死自己亲生母亲这件事,曾经引起一场不小的“地震”: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为何打破5000年华夏文明尊老敬老的过去,现今有人开始如此残忍行事呢?一时间,什么中国内地学校德育“缺位”、中国内地青少年心理畸形之类的谴责一哄而上。当然,谁也无法说当事者不残忍,但问题还远不这么简单。不知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反思:母亲频频给孩子加码,压力长时间超出孩子的承受力,这种没有商量、没有止境的单边行动算不算残忍?是不是正是因为母亲的“残忍”,才导致了孩子的残忍?家长在逼着孩子走向没有喘息之机的绝路,也同时将自己推向了绝壁悬崖,危险时刻都会发生!

一、错不自知的中国家长和他们倒霉透顶的孩子

那一斧头的落下使一位母亲倒地之后,人们很快就淡忘她了,“逼”孩子加班加点之风,近来愈演愈烈。前不久又见这样一则报道——4200名小学生参加的以《给我一点时间》为题的作文比赛,竟有3000名学生不约而同将妈妈刻画成了“变色龙”、“母老虎”、“河东吼狮”,在孩子心目中,妈妈像妖魔鬼怪一样逼着他们在赶场培优、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做不完的练习题。谁会想到,一次作文竞赛触发了小学生长期憋在心底的积郁,使之变成了学生强烈要求自由的集体维权行动。在学生笔下,母子亲情不见了,妈妈慈善温柔的一面隐退了,只剩下一张张狰狞恐怖的面孔。这难道还不算到了警戒线的危险边缘?

家长多是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来管教孩子的。而这种爱,到了孩子那里都成了“恨”。这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失败,更是他们的悲哀。家长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不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有个人的喜好、个人的梦想、个人的选择,即个人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在师生与母子两大交集之外,只属于孩子自己!有了这个空间,才能取保生命个体的独一无二及其精彩纷呈。这点空间在美国、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目前却在中国还无明确的法律界定。按理它不容许侵占,任何形式的侵占都是侵权行为;侵占的越多,对孩子的伤害越大,越容易让孩子反感甚至激怒他们。孩子的独立空间越小,孩子就会越焦虑不安、越了无情趣,势必会造成母子关系趋于紧张僵化。

孩子的耐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渴望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渴望生活形式新鲜迷离,以不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单一的生活、过重的负担,他们是极为反感的。南京的一位小学生21世纪初,给报社写信,说自己在小学六年中从来没有好好玩过;假期作业更多,每天晚上都要写到22点以后直至次日凌晨。小小年纪感到读书太恐怖了,他希望自己变成瞎子,变成聋子,使自己脱离中国目前对孩子制造的无边苦海。

二、有利亲子关系和孩子成材的好做法

日本政府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要求每个中小学生必须上“修学旅行”课。每年的5—6月或10—11月份,大批日本学生会去远足游山玩水。他们在休闲的游玩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他们的家长,则没有一个会像中国的家长那样,担心远足旅游会耽误自己孩子的文化课学习。

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并非一点没有。你到互联网上去搜一个人名“马宇歌”,那是网上仅属于她的名字,目前还没看到有第二个人也叫“马宇歌”;在那些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关于马宇歌的故事报道中,你会发现北京马宇歌的家长也很明智。经过父母的长期刻意培养,马宇歌10岁还在上小学时,便在自己家长的赞同支持下,从北京出发独闯江南了。那一次连续游历大江南北28天以后她“得胜回朝”。在火车没有修进藏区之际恰逢马宇歌11岁,那年她又只身去重庆,历成都,到拉萨,会见了好多藏族朋友,游遍了大昭寺、布达拉宫……不仅没有走失、没有影响自己学习,反而在她接下几年只身遍历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大中华以后,于2005年17岁那年,马宇歌通过全国高考迈进了北京的清华大学,成了一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攻读文理科双学士学位的本科在校生兼该校马拉松运动健将,清华大学电视台女主持人、记者和主管清华大学电视台工作的学生负责人。你能说这个是偶然的吗?

有什么样的影响就会结什么果!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三、明智的家长要琢磨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成人过多的活在世俗里,孩子更多活在梦幻中。孩子们无法接纳中国现实世界的种种功利与污秽,他们需要创造一种与中国现实恶俗相抗衡的全新境界,以满足心灵滋补的需要,消除心理落差,并以此保护自己完成由儿童少年到中青年的生命之旅。没有能力改变现实,自由自在的幻想是他们修复恶俗世界的主要途径。孩子特有的好奇心也注定了他们必须要有一个幻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想象的根须不断发达,因此,呵护孩子的幻想与想象力,是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的。如果成人完全按照成人的规则、恶俗的逻辑来要求孩子,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幻想的权利,剥夺了孩子徜徉于精神文明世界的权利,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等于触动了孩子生存的底线,自然要遭到他们最强烈的反对反抗。

当代教育家李西贵如是说:“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不管什么教育,如果让多数孩子一直感觉到压抑和痛苦,教育便失去了任何意义,留下的只有遗憾。“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而是心灵的交流,是爱的结果。孩子第一需要的是亲情,第二需要的才是我们的教育。”

诚然,人一生不能没有追求,但追求什么、怎么追求应因人而异。在对待孩子升学的问题上,不少家长只盯着名牌学府,至于孩子喜欢什么、学习的品质与潜能等主观因素如何,则很少考虑。在这种家长眼里,进了名牌学府,就预示着荣华富贵一应俱全了,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出人头地、要成为人上人,于是拼命逼着孩子没完没了的学这、学那。这种浓郁的功利意识,正是现代人的顽疾,将人的原本良好属性全扼杀了,使人活得毫无乐趣可言。孩子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就被这样弄得精疲力竭,一塌糊涂。诺大一个中国,到2008年现在的大学毛入学率不到20%。这一现状注定了80%以上的青少年,不可能通过读大学的渠道成为“人上人”。即使在高度发达的美国,至少也有35%的大学生从事着不需要大学学历的工作。所幸的是,美国的这些青少年都心理平衡自得其乐,别人没有因此歧视他们。在孩子求学与择业问题上,家长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从孩子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千万别再拿孩子当赌具残忍地逼他们,要争取还他们一个完整的童年少年美好心灵发展的空间。

人一辈子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能否将喜欢干或必须干的的事情干好。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倘如此,既是孩子的幸福,也是家长的幸福,更是中华民族之大幸。倘如此,母子间的和谐之境、亲子间的正常关系才有望达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111102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