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十年一剑,孩子的兴趣慢慢磨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见过这样一个女孩,幼儿园时妈妈带她去学游泳,她脚板是平的,俗称“鸭脚板”,游泳一学就会,而且学得相当好,教练觉得这个孩子在游泳方面是个可塑之才,建议她的妈妈送她去市体校,将来会有机会进国家游泳队。

  女孩的妈妈拒绝了,她觉得女孩还是应该小巧玲珑学业有成才是正途,把全部时间用来游泳必将锻炼出五大三粗的身材来,然后这个女孩就放弃了游泳训练。

  上小学时周围的女孩子都在学钢琴,这个女孩也开始学,每周末去上两个小时的课。女孩到了小学三年级,学校开设了英语课,妈妈又给她报名新东方的课外班,也是每周末去上,一上又是三年。到小学六年级时,钢琴课早就停了,这中途还上过绘画、跳舞等别的兴趣班,迫于考试的压力,英语课外班倒一直上,但并未显著提高她小升初的英语成绩。

  初一时,这个女孩自己忽然意识到有门才艺是件很出风头的事,她跟妈妈提出想学琵琶,妈妈又去给她报班学习。但这时学业压力太重,已经抽不出更多时间来练习,学了几次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女孩高中时,尽管她有着天使般的脸蛋,但游泳方面的天赋早已丧失殆尽,游不了多久就会呛水,绘画、舞蹈、钢琴、琵琶等曾经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学过的兴趣没有一项能拿得出手,更别提英语了。

  我曾经问过她的妈妈为什么要给她报那么多兴趣班,她妈妈说,我也没有强迫她,都是她自己感兴趣想学的。前几天和小区的一个家长闲聊,我问她家的孩子还在学钢琴吗,她说早就不学了,现在改学画画了。我听后心时一紧,真怕这个女孩又是一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例子。

  究竟什么才叫孩子的兴趣?如何将兴趣转化成受益终生的能力?恐怕许多父母没有想过。

  现在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兴趣问题上有这样两种极端观点:1.想学什么就让他学什么,总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2.兴趣就是好玩,学不学都行,我没学什么还不是一样活得很好,干啥要把童年搞得那么累。

  那些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公园游乐园四处疯玩,只恨没有稀奇玩意儿玩,只怕耽误孩子童年玩乐的父母,她们大多都持这样的观点,而这观点来自哪里?来自“我不是虎妈”的坚定,来自对“童年就是玩,玩就是学”的误解,来自“德国孩子的童年都在玩”的崇洋情结,来自“我要尊重孩子玩的天性”的盲信。

  一个人的天赋以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兴趣总是在玩乐中被发现,但只有百分之一的天才不论有没有更多玩乐设施的刺激和老师手把手地教导,他的天赋都可以持久闪亮。

  但普通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某个时期在某个认知上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天赋,比如,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画画,画很久都很专注,也不觉得累,而有的就觉得画画真不好玩,画不了几笔就跑没影了。

  这时,我们可以说那个能画很久的孩子对画画很有兴趣,你若问他喜不喜欢画画,他也会说喜欢。但如果父母带他们去上绘画班试图把这个画画的兴趣固定下来,他们可能学不了多久就出现畏难情绪,父母也感觉不到他们对画画的热情了。此后即使不上这个兴趣班,他们也回不到最初对画画的迷恋上了。

  是他们对画画没有天赋吗?也不一定,天赋不是个标签随时贴在身上,它需要持续打磨才能成形,不打磨,曾经有的一点点也可能会消失。开头提到的那个女孩在游泳上的表现就是小时候看似有天赋,中止练习后这个天赋也就泯然众人矣。

  基本上孩子都是这样,他们能同时对好几件认知行为感兴趣,可是你若让他们坐下来研究得深一点再深一点,他们就一样也不喜欢了。有时候是老师的教导方法不得当,导致孩子体会不到成就感进而丧失兴趣,有时候是他们本来就不是真的喜欢。父母太把孩子嘴里的兴趣当回事,就很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从一项兴趣跳到另一项兴趣中,最终一事无成。

  对所有孩子来说,兴趣是开始一项认知练习的敲门砖,但如果学一段时间之后最初表现出来的兴致丧失,那和没有这个兴致也在进行这项练习的孩子来说,两个孩子的起步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两个孩子有一天站在同一个竞技台比赛,那么谁练习的时间长,花费的心力多,谁就更能获胜。从根本上来说,孩子有没有什么浓厚的兴趣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父母能否和孩子一起找到一项他至少不强烈反感的兴趣,不管多苦多累,都能坚持学下来。

  如何坚持学下来?请不要一上来就指望孩子自动生成良好的自制力。良好的自制力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半强迫半引导是完全必要的。半强迫是因为练习某项技能的过程极为枯燥,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很难忍受枯燥的感觉。

  半引导是因为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因粗暴强迫让他产生强烈的抵触和逆反情绪。这样的孩子如果在一项技能的练习上达到了某种较高的程度,他便能体会到拥有这项技能所带来的好处,进而才会对此产生愿意主动继续研究下去的兴趣。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大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都会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但在他们学习成绩好这个事实达成之前,他们也未必喜欢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美国心理学家Willingham写过一本教育类畅销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他认为,标准化考试可能培养不出善于分析、归纳或批判的学生,但标准化考试在执行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加强了记忆,积累了事实性知识,这些事实性知识将存储在一个人的长期记忆里。一个人只有长期记忆的货箱里存放了足够的背景知识,他才能随时调动这些知识使自己变得聪慧,进而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他也认为最理想的教是在注重技能的环境里,能够在学前班甚至更早开始就更好了。

  我个人的理解是,孩子的认知兴趣能否长久不是看他生来对什么感兴趣,而是他在某项认知的过程中积累的背景知识有多少,这种积累完全可以从孩子上学前就开始。

  一个孩子从6岁上小学到18岁升入大学,看似有十几年的时间用于学习,但刨除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之外,他们的业余时间少得可怜。如果真打算学习一项才艺,那最多的时间就是小学六年,初中之后他们便再无更多精力用于此。

  无论父母是出于功利心指望学点才艺为小升初加分,还是出于培养孩子的情操,都应该从一开始就固定一到两项坚持下去,而不是把时间用于反复选择和判断孩子真正的兴趣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63816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