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人教版有答案和解释)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七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天津专用)期中检测题
                       (120分钟  120分)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30分。1~3小题,每题2分;4~11小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澄清(chéng)    糟蹋(tà)     颤抖(zhàn)   
 B.凝视(níng)     应和(hè)     玷污(zhān)
   C.敷衍(yǎn)      收敛(liǎn)   岔道(chà)  
   D.瞬间(shùn)     栖息(qī)     聒噪(guò)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      出光彩。
⑵传统书信      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⑶我们经历了灾难的创痛,更在灾难中铸就了不屈的精神,      了无尽的力量。
   A.散发   承载    凝结    B.焕发   承载    凝聚
   C.焕发   承担    凝结    D.散发   承担    凝聚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C.夏天的橘子洲,林木葱茏,凉风习习,真是我们纳凉避暑的好季节。
D.由于“神六”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
4.下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好吧,就明天。”我说。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C.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
5.下面是对“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一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句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洋溢着喜悦之情。
B.这一句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农家的生活,洋溢着喜悦之情。
C.这一句用“肥硕”来形容瓜果不合适,给人笨重的感觉。
D.这一句用“饱食”和“装”来说明农家生活很富足。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  ①  他,不知道他的死活。[A]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B]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C]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D]这时候蔡老师  ②  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  ③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6.在文中画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①牵挂   ②增援    ③支援
B.①担心   ②支援    ③援助
C.①牵挂   ②援助    ③支持
D.①想念   ②援助    ③支援
7.“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这一句应该放在文中A、B、C、D这4处中的       处。
8.关于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有以下几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度赞美蔡老师,表现出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情。
B.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是短语的排比。
C.句中“慈爱”“公平”“伟大”这3个词语可以调换位置。
D.“慈爱”“公平”“伟大”都是形容词,而且都是褒义词。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9.下列对第9章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10.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学而时习之
C.切问而近思        D.学而不思则罔
11.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Ⅱ卷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2.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待到重阳日,                   。(孟浩然《过故人庄》)
    (3)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6)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对理想执着追求的句子是:          ,           。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竹本固          固:           
(2)夫如是          如是: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译文:                                                                     
15.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迷  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姿多彩。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家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6.读完小说,请补充完整情节的概括,每项不超过10字。(4分)
开端:“我”在河堤上玩。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迷路。
17.文题“迷路”言简意深,一语双关,请你把它的两层意思告诉大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我”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以小见大,揭示了出于自私和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害人,最终也会害己的道理。
B.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等,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起伏跌宕。
C.文中画线句子中“笑”,反映了“我”自私自利、品质败坏。
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19.读完全文,你肯定发现了生活中也有类似文中的故事,也有很多“迷路”的人和事,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生活经历举一例说明,并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20.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人生的道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人生的命运。班级准备组织一次以“这就是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那么,作为主持人的你打算如何说开场白?(4分)
                                                                               
21.“这就是我”是一种个性的体现,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迸射,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才子佳人用一声声怒吼,一句句绝唱展示了自我的风采,定格了自我的形象,让人赞叹,令人钦佩。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例。(4分)
                                                                                     
(二)名著阅读(2分)
22.“青年人啊,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绘你现在的图画。”这首小诗出自冰心的诗集        。这部作品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沉醉于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文体(诗歌除外),600字以上,文中不能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天津专用)期中检测题
参考答案

1.C(A.“颤”读“chàn”,B.“玷”读“diàn”,D.“聒”读“guō”。)
2.B(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可以从词义区别和词语搭配的角度分析。“焕发”是“光彩四射”“振作”的意思,多用来形容精神,“散发”只有“发出”的意思;“承载”指“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而“承担”是“担负,担当”的意思,一般与“责任”搭配;“凝聚”有“聚集,积聚”的意思,一般与“力量”搭配,用“凝聚”比“凝结”更合适。)
3.B(本题考查辨析句子语病的能力。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首先找出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成分是否残缺;然后再看修饰语、限制语是否得当;再看是否有语序不当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A项前后不一致,把“会不会”“能不能”去掉;C项属于搭配不当,把“季节”改为“地方”或“去处”;D项属于句子缺少主语的情况,可去掉“由于”或“使”。)
4.D(引用的诗句句末不加标点符号。)
5.A(“饱食”运用拟人写出了稻谷的丰收。) 
6.C(结合语境分析近义词,也可用排除法。)
7.B(紧扣上下文内容。)
8.C(这三个词语语气不同,不能调换。)
9.C(两个“其”都指“他们”;第一个“之”指“优点”,第二个是“缺点”。)
10.D(例句中的“而”与D项中的“而”均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A项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不译;B项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译为“而且”;C项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11.B(“学而/不思则罔”改为“学而不思/则罔”。)
12.(1)何当共剪西窗烛  (2)还来就菊花  (3)曲径通幽处  潭影空人心  (4)随风直到夜郎西  (5)江春入旧年  (6)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注意不要多字、漏字,不要写错别字。)
13.(1)稳固   (2)像这样(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文言实词在特殊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具体方法。解释文言实词,要注意结合语境。“固”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它的主语是“本”,即“根”,所以应解释为“稳固”;“如”一般解释为“像”,“是”在文中是个代词,应解释为“这样”,所以“如是”是“像这样”的意思。)
14.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特点的文言句子,要注意不同句式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这也是中考对我们提出的具体要求。翻译时要注意落实重点词语“故”“树”“实”等的意思,将句子大意翻译正确。)
15.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要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为基础,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后,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事理,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文章的主旨来选择正确答案。由原文可知,“竹似贤”的原因在于“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稳固,稳固有利于树立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秉性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君子看到竹的秉性,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心接受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君子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炼自身名节操行、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
16.老人问路,“我”故意指错路。“我”迷了路,被人送回家。(通读全文,文章“一个老人……蹒跚着走去”,写老人问路,“我”故意指错路,为情节的发展阶段。而“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一段,则写“我”迷路后,被人送回家,为情节的高潮阶段。)
17.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结果是“我”自己迷失了回家的路;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题干中“一语双关”一词表明“迷路”既有表层义,也有深层义。根据文中“我”故意为老人指错路,“我”却自己迷了路一事可知,“迷路”表面指“‘我’想让别人迷路,结果是‘我’自己迷失了回家的路”;文章虽然写了一件很小的事,但其实是暗示人不能有自私、邪恶的念头,因此“迷路”的深层义指“‘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
18.C(不能说是“自私自利、品质败坏”,只能说是调皮,喜欢恶作剧。)
19.(提示)第一问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作答——人类出于对财富的追求,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肆意掠取地球资源,导致陷入环境气候危机。如罗布泊的消逝,青海湖的湖面下降,月牙泉的濒临干涸;又如雾霾天气的频现:这些都是人类由于自私自利,破坏了环境,最终自食恶果。也可以从社会层面作答——古往今来,为官做宰,如若只为了名与利而泯灭良知、不顾黎民百姓的利益,虽有一时之风光,到底还是会身败名裂,为人不齿。还可以谈谈身边的事例,只要是与“出于自私、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而以害人始,以害己终”相符的各种现象皆可。第二问只要是谈到了“为人处世保持善良之心”即可给分。(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举出事例即可。关于启示应围绕“为人处世保持善良之心”阐述。)
20.示例: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就踏上了挑战自我的征程;当我们咿呀学语时,就开始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当我们独自撑起一片蓝天时,也就懂得了实现自我的重要。在自我的征程上,没有挫折和悔恨,没有迷失与彷徨,为了追求成功,就要不断展现个性,不断超越自我。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展示各自的风采吧。[注意开场白的写法,写好主题性开场白,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切合主题。本次活动或演出的主题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写作内容才能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内容集中,富有针对性。②要有现场感。开场白台词能够自成一体,或渲染气氛,或调节情绪,或引人入胜,或循循善诱,在现场能给观(听)众以强烈的听觉冲击,让他们心潮起伏,激情澎湃。③要锤炼语言。为能有效地吸引读者兴趣,语言要简洁、生动,有感染力。可考虑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能够生动、形象、准确地表情达意。]
21.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举一些大家熟知的名人案例。)
22.《繁星•春水》  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23.思路点拨:首先我们得弄懂题目中的中心词“沉醉”是什么意思。关于“沉醉”,《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①大醉;②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很显然,它的比喻义更常用、更常见,一般情况下都是取其比喻义,本文题也是这样。联系本题目中的其他词语,细品“沉醉”的含义,说明命题者很注重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打开思维大门,从而纵横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里,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导向,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应对本文题,我们一是选好沉醉的主体。由于文题没有给出主语,所以,写作者可以任选一人:我、他、她、你等等都行——不过,选“我”最能表达真情实感。当然,运用拟人写法,以“小狗”“小虫子”“花骨朵”等动植物为写作对象,也未尝不可。
二是定好沉醉的范围。文题给出的空处,到底是填可见可感的实物,还是可想可品的抽象事物呢?或者是填比喻性的词语?这些,都由同学们自己确定。不过,要合乎语法,自然顺畅。
三是落实沉醉的情状。是掩卷长思,还是静坐细品?或是情不自已,放声高歌。这样的沉醉情状,不妨大胆地写出来,最好写得形象一些。
四是理清思路。是一下笔就写眼前美景,沉醉其中,还是先写沉醉于某情某景中,再写沉醉的原因?不管怎么写,都要理清思路。特别是把思维转换的地方交代清楚。
例文:X
                            沉醉于一抹绿色的世界
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故乡,至今想起那段生活,仍然让我回味无穷,因为那里山明水秀,到处可以听到天籁之音,只要你来,保证你会沉醉在故乡那一片绿色的海洋里。
晨曦初露,村庄如同缥缈的仙境,整个村庄笼罩着一层轻轻的薄雾,犹如羞答答的少女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给人一种轻柔朦胧的美感。不久,拂面的清风吹走了薄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大大的荷花池。池中的荷花千娇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则躲在莲叶下和人们捉迷藏,水面流淌着淡淡的碧光。我仿佛进入了鸟语花香的蓬莱仙境。
来到村庄后面的小山,只见青树绿蔓,草盛花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蜜蜂从睡梦中醒来,嘤嘤嗡嗡地开始了它一天的工作;蝴蝶也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繁花绿草中翩翩起舞。空地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在追逐吵闹,他们追蜜蜂、扑蝴蝶、采鲜花……你争我抢,玩得不亦乐乎。
再向前走,只听见蝉鸣鸟叫。抬头一望,只见画眉、杜鹃在树上蹦蹦跳跳,快活得犹如神仙。这样一幅诗情画意的图画,我还没有欣赏完,一阵流水声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来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啊,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溪水清澈见底,鹅卵石粒粒可数,小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大自然又为我们奏了美妙的一曲。
门前是一片竹海。这里是竹的世界,竹的海洋。进入竹海,雾气飘荡,犹如置身于绿色的云层。那粗壮的竹子,仿佛高耸的玉柱,直插云霄。那繁茂的青枝绿叶,遮天蔽日,侧耳倾听,远处仿佛传来了合唱的歌声。那舒缓的节奏,那浑厚的音响,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原来是风吹过竹海而涌起的竹涛。面对此情此景,谁都会心旷神怡,仿佛自己已超凡脱俗,陶醉得飘飘然起来。
一阵小雨过后,走入竹林,这里,那里,竹笋在一夜之间露出地面,一个个探出小脑袋,顽皮地看着四周。“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总虚心!”每当看见竹笋,我总会想到这两句诗。竹枝摇曳,竹叶婆娑,洒落在竹林间的阳光斑斑驳驳,像跳动的精灵。你不妨来个深呼吸,竹叶的清香沁入你的心脾,把你心里的浊气荡涤得一干二净,蓦然间,你仿佛成为神仙。
可惜的是,无知的人们对于这样的仙境总是不珍惜,记忆中故乡的美景正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人们啊,如果你们不珍惜,故乡那苍翠的绿海,终有一天会成为我们心中的一抹绿。
点评:本文切题准,体现了“沉醉”的特点,按照“村庄内—村庄后面的小山—再向前走—门前的竹海”的顺序行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调动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特征,采用了多种修辞进行描写,写荷花,绘竹海,采用了拟人手法,绘其色,状其形;写蜜蜂,写蝴蝶,写鸟鸣,则摹其声,绘其形,动静结合,使人如临其境。结尾以珍惜苍翠的绿海回应全篇,从侧面显示了题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yi/325314.html

相关阅读:2015年七年级语文下册4月月考试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