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期末专题复习资料整理2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七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三.七年级下册复习与训练
第6—7复习与训练
[语基础]
一、词语的积累
读音易错字
踱 叟 钥匙 哽 哺 惩罚 滋长

书写易混字:祈祷 狂澜 宛转 巅 澎 澜 喧 郝
词语解释
巅:顶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宛转:曲折流转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哺育:比喻培养
滋长:生长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九曲连环:一个套着一个的串环,比喻一个接着一个互相关联的
二、背诵默写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2、查找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学、化积累
1、学与化积累
《黄河颂》作者光未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全诗共有八个乐,《黄河颂》是其中的第二乐。
《最后一》作者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战争失败后双方签订和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阅读理解]
一、重点与能力要求
(一)、把握的主题


(二)、品味关键词句
1、关键词的理解:①表现主旨的中心词语。②揭示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语。③用得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关键句的理解:①描写生动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②表现中心或主题的句子;③含义深刻的句子;④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确定理解哪些句子后,同样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
3、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①抓关键词语理解。如对含义深刻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②联系上下理解。如对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理解。③结合有关内容理解。如对中心句的理解。
(三)、情感朗读
原内容1.正确、深入的理解2.深刻、细致的感受 3.丰富、逼真的想像
停顿 1.生理停顿、2.语法停顿、 3.强调停顿

手法特色
1、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的写作手法。
2、用环境描写衬托中心的写作手法
2、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写作表达]
一、片段写作指导

1.设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2 题目设计为《<最后一>之后》。
紧承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③结构要完整。

二、作构思指导
主题:与众不同的老师
[提示] 本要围绕老师的生活选材,围绕关键词语选择“与众不同”的事情反映“与众不同的老师”。还要注意从正面立意,选择能够突出老师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的事例写。如果写任老师可选择能突出老师“与众不同”的方法的材料,如果写班主任老师可选择能表现老师管理班级的新方法的材料。
写作时应选择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反映老师的“与众不同”。所写应尽量用新颖的方式,与众不同的写法。语言应流畅、风趣。可适当运用对比的手法。
[思考与练习]
双基强化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叟 钥匙 哽 哺 惩罚 滋长

二、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三、阅读理解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 (cuán)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丹麦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丫起一个人。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口袋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近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并歉疚地说:
“ ”
这一句轻声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官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zhàn) ,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去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缄( )默
(2)擎( )
(3)人头(cuán) 动
(4)蓓蕾初(zhàn)
2、结合语境,将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在下面。

3、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4、中对“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5、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6、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7、b处画线句子在中起什么作用?

8、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一、注音sǒu yào shi gěng bǚ chéng zī
二、(1)(1)摇篮:比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2)屏障:比喻黄河队中华民族的保卫。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3)“监狱”比喻德国的侵略和统治,“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祖国,激发爱国热情,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
三、阅读题参考答案:
1、jiān qíng 攒 绽
2、“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3、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4、①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
5、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6、朱丹是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7、中心,深化主题。
8、略。点拨:此题应展开丰富想像,在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谈感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yi/36195.html

相关阅读: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