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讲堂:轻松衔接初中到高中的化学教学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高一新学期刚刚开始,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化学听不懂,学习中遇到很大困难,甚至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里。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使用得是新教材,而高中仍使用旧教材,很多知识初中没有介绍,到了高中上来就用,给教学衔接带来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研组老师们展开研究和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我们要研究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以及初、高中化学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

  在知识衔接方面,由于新课标教材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总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

  1、原大纲上有,但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有:

  (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仅要求能识别);

  (2)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

  (4)H2的化学性质(还原性)和实验室制法(放在知识拓展部分);

  (5)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6)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

  (7)物质的溶解过程;

  (8)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9)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10)碱式碳酸铜的分解;

  (11)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

  (1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13)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

  (14)Cl_、SO42-检验;

  (15)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2、新课标中有但比原大纲降低了要求的知识点有:

  (1)新课标要求“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质,原大纲要求“掌握”O2(与碳、硫、磷、铁在氧气里燃烧)和CO2(跟水、石灰水的反应)的化学性质;

  (2)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而原大纲要求“掌握”O2和CO2的实验室制法;

  (3)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新课标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教材有点文字体现,而原大纲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4)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而原大纲中要求“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5)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而原大纲要求“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五条),“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四条);

  (6)新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大纲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

  (7)关于元素,新课标要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而原大纲要求“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8)关于化合价,新课标要求“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原大纲要求“了解”化合价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9)关于化学式,新课标要求“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而原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

  3、高—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在教授以下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形成。

  (3)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4)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5)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4、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了解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可在高中适当时候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时可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特别是新课标淡化的“双基”,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理解把握初中化学知识,对今后继续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教师们都在尝试探究式的教学,但受应试的影响,较多的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高一化学教学工作,教师们做到了以下几点: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初中与高中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抓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五、抓好情感态度的衔接

  新学期前几节课,教师尤其要加大感情投入,设法拉近师生间距离,使学生主动跟你接近,不要望而生畏,让学生从心理上作好准备,让学生想学,我认为这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有力保证。

  六、我校采取的方式方法

  1、每周三下午教师集体备课,定内容,定主讲人,在备课时,根据新课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恰当的衔接补充。

  2、根据我校高中生源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没有达到高中学生的基本素养要求,初中化学很多内容都不知道的现状,我们利用两周多的时间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部分进行了复习,重点是化学用语、物质分类、酸碱盐、化学

  1、通览教实验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和深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针对明年我省在高中即将实施的新课改,老师们积极研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

  4、学校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学习外省市在课改中的宝贵经验,在教师中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来源:高分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267192.html

相关阅读:浅谈初中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