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人教版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爱莲说》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课内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立。 

3
、鲜:少。

4


亵:亲近而不庄重。
5
、宜:应当
6
、独:只,仅

7
、可爱者甚蕃
:多。
8
、濯
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9
、不蔓
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二、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人们
)
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
、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
!
爱菊花
(
的人
)

(

)
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6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
“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
:
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
,
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比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以下问题

1
、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407480.html

相关阅读:《猫》精选课内阅读及答案
课内阅读《行道树》(附答案)
《安塞腰鼓》精选课内阅读及答案
2004-全国历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