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热带气旋

1、热带气旋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面上的具有暖中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它在绕一个中心强烈旋转的同时,又快速向前移动,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2、在全球不同的海域有不同的分类和名称。中国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三类(参阅“台风”条)。日本则将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分为四类:①热带低压??最大风速小于或等于33海里/时(7级以下);②热带风暴??最大风速34?37海里/时(8?9级);③强热带风暴??最大风速48一63海里/时(10?11级);④台风??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64海里/时(12级以上)。美国将热带气旋分为三类:①热带低压??最大风速小于34海里/时(7级以下);②热带风暴??最大风速34一63海里/时(8?11级);③飓风(台风)??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64海里/时(12级以上)。在经度180°以东及大西洋称为“飓风”,在经度180°以西称为台风。

3、热带气旋区域内的风速以近中心为最大,国际上均以近中心最大风速作为强度分类的标准。全球共有8个海域有热带气旋发生。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等5个海域;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印度洋东部和西部等3个海域。

4、热带气旋的水平结构:热带气旋低空风场的水平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外圈、中圈和内圈三部分。

A.热带气旋外圈风力平均可达15米/秒,相当于7级风,所以这个部分又

称为大风区。此时,风力由外圈向中圈剧增,常伴有较大的降水。

B.热带气旋中圈云墙高耸,暴风骤雨,降水强度最大,破坏力最强。

C.热带气旋的内圈是无云区,甚至可以看到晴朗的天空,像气旋睁开了眼睛,“台风眼”由此得名。内圈风速迅速减小,或者出现静风的晴好天气。“台风眼”直径仅10?60千米。

5、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系统。

(二)热带气旋生成、发展一般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的必要条件。

1、热力条件: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洋面不仅要求海水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

2、初始扰动:在热带气旋形成之前,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虽然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热带气旋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其必要条件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使不稳定大气中的能量得以激发和释放。

3、地转偏向力: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地球自转的作用使低气压周围空气流进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中纬度以南,离赤道越偏北,地球自转的偏向力就越大,才能使周围的空气流入低气压。

4、很小的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很小时,迅速形成暖中心结构。如果垂直风速的切变大,就不利于能量的堆积。高空的暖空气不断积聚,形成高气压区域,并向四周辐散。高层辐散,空气流走,吸引低层的空气上升补充;低层在空气上升后,气压降低,周围的空气就会向这里汇聚。如

此循环往复,导致扰动不断地发展,并最终形成威力强大的热带气旋。

(三)危害

热带气旋既可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又会掀起滔天巨浪,严重威胁着航运安全。登陆后,可以摧毁树木、农作物、道路及各种建筑设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但事物往往一分为二。中国南方地区在夏季副热带高压的持续控制下,久旱少雨,热带气旋的来临可缓解旱情和酷暑。

(四)防范措施

根据以防为主,防范和自救并重,力争使灾情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原则,结合沿海实际,特制防范措施

1、成立防范机构,保持信息畅通,保持联系,随时应急待命。

2、关注动向,做好准确气象观测与预报,加强宣传,动员社会力量集中抗灾。

3、及时疏散危房居住人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山塘、水库、建筑工地、住宅新区等在建工程的人员疏散,山体滑坡,排水疏渠,保证水流畅通。

4、灾情自救,准备充足的抗灾救援物资。人员、物资、交通随时准备,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处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过后,及时统计灾情,以便安抚和恢复生产、生活

二、风暴潮

(一)概念

风暴潮是指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的作用而导致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

(二)成因:

通常把风暴潮分为由热带气旋引起的热带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热带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热带风暴潮发生。温带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水位变化稳定、持续,常见于中高纬度沿海地区。

(三)危害

与风暴潮相伴的狂风巨浪,可引起水位暴涨,堤岸决口,船舶倾覆,农田受淹,房屋被毁。风暴潮灾害的轻重,还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和海底地形、社会及经

济情况。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面对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

(四)防范措施

在沿海区风暴潮观测站,加强对风暴潮水文基础信息的收集工作,建立和加强对风暴潮的预警机制,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

目前用于风暴潮预报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经验统计预报方法;其二,数值预报方法。前者是建立风暴潮多位与气象因素(例如,海面气压、盛行风风力和风向)的相关关系。因为这类方法需要有足够长系列的观测资料而受到限制。随着现代计算机的普及,世界各国正在采用后一类方法进行风暴潮预报。它是在给定的气压场、风场(由天气数值预报实现)作用下,在合理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数值求解风暴潮的基本方程组,从而给出整个计算域的风暴潮位时空分布,其中包括了最具有实际预报意义的岸边风暴潮位、分布。此类方法的精度敏感于风场预报的精度。

三、海啸

(一)概念

海啸是指因某些突发事件引起的短时间内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由地震引起的海啸称地震海啸。水下或沿岸山崩、海底火山爆发也可能引发海啸。

(二)地震海啸形成的条件:

一是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50千米;震级较高,在里氏6.5级以上。

二是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

三是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

1000米以上。因此,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起海啸。

(三)危害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其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海啸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的情况下,常可传播数千千米而能量衰减很少,可使遥远的大洋彼岸遭受海啸灾害。大多数海啸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本地海啸与地震发生地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常因预警时间较短,猝不及防而造成严重灾害。

海啸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能颠覆和摧毁船只,冲毁沿岸防波坝,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四)防御措施

1、海洋地震的理论研究需要大大加强,建立起完善的预报机制。

2、加强海洋断层探测。海里需要安装大量地下探测仪,形成流动的海洋地震监测网。

3、建立完善、反应快速的应急防震体系。如果收到了海啸将登陆的预警,我们疏散人群的速度能有多快?救护和救援力量能不能及时赶到?医疗、卫生、交通和能源等等,整个城市的综合应急防灾体系是否健全?提前的预警的提前多少时间?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4、提高沿海重要建筑的抗海啸标准。如提高海塘、防潮堤抗海啸能力。

总之,目前,人类对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只能通过科学预测、自动化仪器观察(如卫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

1、加强预警。在全球范围建立海洋灾害监视监测网,实现对海洋灾害发生、发展、运行和消失的监视监测。

2、建立完备、科学的防御体系。从机构设置到运行机制,从科学观测到防范救灾都要体现有一个快速高效的防御体系。

3、提高防灾工程的工程质量和防灾标准。

4、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宣传,提高沿海地区人们的防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601651.html

相关阅读:2016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地球和地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