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订正稿)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修辞手法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订正稿)

楹联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独破体裁之一,存在大众性、适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础特点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和谐。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阐述,进行梳理、标准,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际基本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看法进行修正,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根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局部形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地位的词,词类属性雷同,或吻合传统的对仗品种。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应用,以及的应用,合乎法则或习惯,彼此对应均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确实定,能够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呈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涌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部署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次序衔接,平仄规格个别要求造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思关系。高低联所表白的内容同一于主题。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历史上构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局,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确当句、鼎足、流水等,凡合乎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构造的对仗请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音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陈规。判断声调平仄遵守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古代汉语一般话的今声“双制度”,但在统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目词,凡在句首、句中许可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矩重字。

(3)仄收句尽量防止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对从宽范畴

第十一条 答应不同词性相对的规模大抵包含:

(1)形容词跟动词(尤其不迭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核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润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任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量与色彩、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平等常见对仗情势;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天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常设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容许不受典范对式的严厉限度。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根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说明。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2007年6月1日颁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除。

第二章 楹联的对偶

第一节 词与句式的对偶

对偶本是一种修辞伎俩,但因它造成了“”这种特别文体,这里便把它从修辞手段中游离出来,独自列为一章。

没有对偶句式,不词的对偶关系,没有声律的相间相对,对联这种文体就不复存在,就损失了性命,所以应称它为对联的基本。但对于声律(平仄)的相间、相对属语音范围,前边已有阐明,这里所谈的对偶是语法和修辞方面的对仗关联。

对联是从律诗演变而来的,普通正格的对联要契合律诗颔联、颈联的要求,即出句和对句平仄绝对立,且出句仄收、对句平结、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变格例外)。全部对联出句和对句在词义、词性和句式上都应答仗工整。例如,毛主席在《改革咱们的学习》中,援用明代解缙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基础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此联对仗特殊工整,出句与对句的字不相反复,平仄也是对峙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明显的规格,还可放宽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字外带圈者为可平可仄。)

从词性上看,“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芦苇”和“竹笋”同为名词相对。“头”对“嘴”,“脚”对“皮”,也是名词相对。“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都是形容词相对。“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如斯看来,此联词语相对,绵密而严整,无一处失工。从句式上说,出句和对句,都属主谓句。出句“芦苇”是主语,“墙上”是定语,谓语是一个由三个主谓短语(名+形)组成的结合短语。对句“竹笋”为主语,“山间”是定语,谓语是一个由三个主谓短语(名+形)组成的联合短语。这样的对仗,确切让人觉得是浑然一体。

再如贵阳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这副七言联,声律上相对极工:“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从词语上讲,词性相对也很工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iyu/8656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