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 沁园春.长沙》,指的是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其关键是体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理解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生已学过《沁园春 雪》,知道词的基本知识,了解了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关于词方面的知识,体会他的立志高远、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由此了解本词的情感与意象,是本文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反复吟诵,结合意象,感受词人豪迈昂扬。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了解这首词所涉及的字词、意象、表现手法、情感,背诵本词。
2.目标解析:了解本词的意象的含义,就是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词中的意象的概念以及意象与情感的联系把握不清,对诗词鉴赏的方法不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需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 ,通过声、画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是诗体教学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背景材料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 *** 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 *** 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 *** 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二、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1、初读:朗读全词——熟悉上下阕的内容。
•2、二读:朗读上阕——疏通字音、字词,排除方言影响。
•3、三读:朗读上阕——把握层次。
•(1)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2)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望——“万山红遍”(高)
•近望——“漫江碧透”(低)
•仰视——“鹰击长空”(高)
•俯视——“鱼翔浅底”(低)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3)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段。)
•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 。
•4、朗读下阕——注意读出感情。
•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 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提示:(1)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2)“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
•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
•(3)“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
•(4)下阕照应上阕。
•三、主题归纳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鉴赏
•问题(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中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提示:诗歌的特点: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
•参考:在前面秋景的基础上,使人甩开了“景”,一下子提出“谁是大地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问题(2)“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在本首词中,作者抓住哪些意象展开联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任选其中一幅,写一段描叙性文字。
•提示:找出诗歌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
•参考:诗人抓住了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展开联想。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仰视,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问题(3)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怆的情绪相结合。在这首写秋景的诗词中,诗人是否也表达了相同的思乡情怀?
•参考: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愁、悲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然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诸如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五、目标检测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解:①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九”是阳数,两阳相重,故名。②战地:指战场。③黄花:指野菊花。《礼•脍》:“鞠有黄华。”鞠,古“菊”字。黄华,即黄花。后人称菊花为黄花。

•写作背景: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1.本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依长段来看,属_____;从分段来看,是________。
•2.词的上阕由自然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_,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_______,所嗅之气:______,表现了战斗者的一种_________心情。
•3.词的下阕先实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胜似春光”的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当时背景及上阕“战地”来回答。)
•4.“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 长沙》中是指___________,在此处应解释为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1.用语形象生动
•既形象又凝练,如:独立、染、争、击、翔。
•①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词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词人正遭受军阀的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是何等的坦荡从容。
•②染,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的《西厢记》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③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④“击”便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勇猛的雄姿展现出来,如果用“飞”字太一般了。
•⑤翔,用飞鸟盘旋回飞的状态来描写游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畅游时的那种轻快自如的神态。)
•2.思路
• 立—看—怅—问—忆—记

•3.立意
•  通过对长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七、配餐练习
A.背诵这首词,抄写书上的注解,细细品味此作的精妙词句广阔境界和思想感情。
B.查询毛泽东的相关资料和诗词,摘录几首你喜欢的诗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34239.html

相关阅读:《锦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