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3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j.Co M 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搜集科学家为科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故事,在班级进行交流。
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整体世界到来后世界经济的互补性增强,认识开放地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人格。
结合人类对世界的分割从暴力手段逐渐向和平方式过渡,树立和平与发展并重的意识。
(二)内容分析
◆科技创新不断,应用于生产领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形成,垄断组织出现,为争夺世界市场,帝国主义对外瓜分世界,出现激烈的斗争,美国利用其经济地位倡导新殖民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从政治上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经济文化方面一体化趋势增强。
◆教材首先列举了电气时代到来的重大科技发明,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用地图和表格标示出列强瓜分世界的焦点和斗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分析了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世界走向整体世界的表现。科技进步的很多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课文讲述了电气时代的来临、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连接为一体,揭示了世界市场联系的物质条件、殖民运行机制和整体世界形成的内涵。
[电气时代的来临]
介绍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条件、成果、经济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变化四个问题。
1.条件:从政治、经济、科技和国际环境四方面分析。
2.成果:19世纪70年代,以美国和德国为发源地和“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科学出现突破,技术不断创新,新发明涌现,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形成。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自激式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开辟了“电力时代”。
3.经济结构变化:电气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石油工业、近代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也发展起来,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4.垄断:伴随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业组织的支配形式。公司内部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发生变化,1917年在福特汽车公司建成自动生产流水线。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
[瓜分世界的狂潮]
讲述了资本主义对外瓜分世界的条件、概况、争夺的焦点和美国的新殖民主义四个问题。
1.条件: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2.概况:到19世纪末,德、美、日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强大竞争对手,它们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夺取殖民地的欲望最为贪婪,侵略扩张活动最为疯狂,世界绝大部分土地被瓜分。
3.争夺的焦点:伊朗、阿富汗、埃及、尼罗河、刚果、中国东北、朝鲜等地区成为争夺的焦点。
4.美国的新殖民主义:美国在建立美洲体系的基础上,把拉美变成自己独占的势力范围,成立了“泛美同盟”。19世纪90年代,提出“海上力量”论,即“海权论”;发动了“美西战争”,夺得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20世纪初,美国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美国倡导和设计新殖民主义。
[世界连接为一体]
讲述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使世界发展成为整体性世界的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种迁徙与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化地区的交流,不仅仅是物质流动,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不平等,有时甚至是暴力强制的,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是不可忽视的潮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冲击与重组。世界的整体化到来,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电气时代到来促进世界联系更加紧密。2.世界连接成为一体。
难点: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美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新殖民主义的?结合时事,美国当今对外政策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美国完成在北美大陆的扩张;美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19世纪末欧洲列强对世界的瓜分,实行排他性的殖民主义政策,对美国利益有损害。
企图独霸世界,在国际上大发淫威。
2.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深度。概要指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答案提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19世纪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国际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增强,各国经济的互补性增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3.请任意选取几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同一类商品,比较其不同之处,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并提炼商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答案提示:如美国牛仔服与中国唐装的文化内涵的区别,反映了两国经济文化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区别。
[议一议] 中国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是很高,为什么我们还要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
答案提示:这是整体世界发展对我们发展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只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我们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要求我们向其他发达国家学习。
[自我测评]
1.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各自的特点。
答案提示: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迎来“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掌握了专门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来充当主要角色。在欧美同时展开,工业化浪潮从以前西欧个别国家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将自由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提示:反映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美国发展最快,中国发展最慢。
(2)结合史实分析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答案提示:从三国所处社会性质、对科技的态度、统治方式等方面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3)结合现实谈谈你从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提示:发展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材料阅读与思考] 思考: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提示: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认识商品生产中的文化内涵。
[评价方法] 比较观察法、个人学习档案法。
[评价过程]
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兴趣、参与热情等,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作出评价。
对学生收集的外国商品的比较和分析结论作出评价,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作出评价,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整体化发展中的文化多样性,认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评价总结]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确立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观念,确立爱好和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五)历史问题注释
[爱迪生]
爱迪生(1847—1931),美国伟大的发明家,出生于俄亥俄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求知欲很强,但入学三个月就被校长辱骂为“低能儿”,被勒令退学。由于家境贫苦,迫使爱迪生当了报童。12岁时,他在火车上卖报,并在火车中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因实验不慎,车厢起火,不仅丢了职业,而且左耳还被车长打聋。困难和不幸没有使他停步,1862年,他学会了收发电报技术,后来经过不懈努力,研制成电报系统。1876年,爱迪生在纽约附近的门罗公园建立了较大规模的实验室,完成了一系列发明创造。从1870年起,他开始研究电灯,十余年中,与助手试验了1600种不同的耐热材料和六千种植物纤维,终于发明了钨丝灯泡。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电气技术的研究,1879年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1882年试验电车成功,不久又发明了留声机,并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1883年,他发现热电子发射现象,称为“爱迪生效应”。此外,他在矿业、建筑和化工方面也有不少发明。爱迪生以罕有的热情和精力完成了两千多种发明,仅1869—1910年间,经正式登记的发明就有1328种。人们称爱迪生是天才,而在他看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的发明继承发展了前人科学成就,爱迪生的发明是个人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结果。
[电的故事]
人类到18世纪为止,对电和磁的知识还相当原始,但在之后的100年时间里,人类就一下子跨入了电气时代。
一位叫伽伐尼的意大利医生想吃青蛙,他的太太用外科小刀剥青蛙皮,当小刀失手掉在青蛙腿上,同时也碰到锌盘时,那只死青蛙的腿剧烈地跳动了一下。伽伐尼注意到这一现象,为了“在可控制的条件下”核对这一结果,伽伐尼于1780年11月6日进行了实验,并把实验重复了许多次,认为蛙腿的收缩是由于动物电引起的,于1791年发表了《论电力对肌肉的作用》。伽伐尼的朋友、物理学家伏打很快弄清了蛙腿收缩的道理:神经和肌肉被外界的由金属产生的电流激发了,并找到了产生电流的条件:“干性导体”和“湿性导体”的两类金属相互接触。1800年3月伏打电堆发明,他把30块、40块甚至60块铜块与同样多的锡块或锌块连在一起,再在金属层间充满水(或盐水、碱水)。从此电的研究像潮水一样淹没了科学界。1820年春天,丹麦化学家兼外科制药师汉斯?克利斯蒂安?奥斯特(1777—1851)在哥本哈根大学的教室里做实验时,将一根与伏打电堆相连的金属丝放在磁针旁边,发现当电流通过时,磁针会偏向一边,像受到了某种超距作用。激动万分的奥斯特发表了题为《电流对磁针影响的实验》的论文,证明磁和电是有联系的。1821年,一位思想敏锐但不出名的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在日记中写下了一个闪光的设想:“从磁产生电!”经过10年的苦心研究,1831年法拉第取一个磁铁从铜线圈中穿过,线圈产生电流。这就是著名的电磁感应实验。1862年才华横溢的麦克斯韦写出《论物理学的力线》,用方程式揭示了电和磁之间深刻的联系。1886年赫兹进行了证明电磁波存在的实验,人类进入无线电时代。
电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加强了人类的联系,克服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障碍,人类联系的速度加快。
[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大的叫威尔伯,小的便是奥维尔。1896年,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的莱特兄弟,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研究飞行的资料。1900年10月,莱特兄弟制成了他们的第一架滑翔机,放飞成功。弟兄俩想能不能用汽车的发动机来推动飞行。后来,一名制造发动机的工程师为他们造出一部12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发动机。1903年9月,莱特兄弟的装有发动机的飞机试飞失败。他们毫不气馁,仍然坚持试飞。在吸取了经验教训后,他们对飞机的每一部件作了严格的检查,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定。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点钟,飞行了59秒,距离达到255米。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莱特兄弟把这个消息告诉报社,可报社不相信有这种事,拒不发布消息。不久,兄弟俩又制造出能乘坐两个人的飞机,并且在空中飞了—个多小时。消息传开后,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决定做—次试飞表演。1908年9月10日,飞机在76米的高度飞行了1小时14分,并且运载了一名勇敢的乘客。莱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飞行公司,同时开办了飞行学校,从这以后,飞机成了人们又一项先进的运输工具。
[电的应用]
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自激式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部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力时代”。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总数的30.6%。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9年以后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电器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
1875年,世界上第—座发电厂——专供弧光灯照明用电的巴黎北火车站电厂建成。19世纪80年代,美、英等国出现第—批商业性发电站。1882年9月,纽约市爱迪生珍珠街电厂投入运行,这是世界上第—座比较正规的发电厂。同年,爱迪生在威斯康星州创建的亚伯尔水电厂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发电厂之一。同年,德国米斯巴赫小型水电站也投入运行。1890年,伦敦迪普德福特电厂建成,安装有2台柴油机拖动的交流发电机和4台蒸汽机拖动的交流发电机,给伦敦地区供电。1893年,俄国诺沃罗西斯基建造了世界上第—座供工厂和港口用的三相交流发电厂。在商业电站不断出现的同时,电力技术和电力生产不断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发电机组容量和电厂规模从小到大,技术参数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发电能源由单一进而多样化(水力、火力发电等);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高,输电距离不断延长;发供电从孤立发展到联合为电网,电网规模日益扩大。19世纪末,欧美主要国家迅速地实现电气化,电力、电气技术在各工业部门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19世纪70年代以前,蒸汽机是工业中惟一的动力机械,19世纪末,电动机开始排挤蒸汽机。进入20世纪,电力作为新的能源逐步取代蒸汽动力而占据统治地位。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总数的30.6%。
电力能源的开发,电机工程的发展,使得独立的电力工业部门日渐成为近代工业体系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形成日渐庞大的系统。同时,以电机制造、家用电器为主体的电器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新兴的产业部门。1879年,德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1880年第一台电力起重机问世,1881年生产出第—辆有轨电车。电在日常及家庭生活中的用途更是十分广泛。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9年以后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电器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
[生产流水线]
20世纪初,亨利?福特因为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获得了名声和大量财富。有人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传送带方式:“制作传送带的想法是从芝加哥的罐头食品工人那里得来的,他们利用一台空中吊车沿着一排屠夫吊运菜牛躯体。福特先是在装配发动机的小部件和飞轮磁电机时,然后又在装配发动机本身和汽车底盘时,尝试了这一想法。一天,—个汽车底盘给缚在一根钢索上,当绞盘将钢索拖过工厂时,6名工人沿钢索进行了一次长250英尺的历史性旅程:他们边走边拾起沿途的零件,用螺栓使他们在汽车底盘上固定就位。实验做完了,但产生一个困难。上帝造人不像福特制造活塞环那样精确。装配线对于个子矮小的人来说,太高;对于身材高大的人来说,太低,结果是劳而无功。于是进行更多的实验:升高或降低装配线,增加或降低运行速度,调整工人数目和间距。终于,为每个汽车底盘上的装配而规定的时间从12小时28分钟缩短到1小时33分钟,世界有可能得到新的、大量的T型汽车;随着工人成为其机器上的更为有效的轮齿,大量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
[“钢铁时代”]
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贝塞麦、西门子、马丁、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1880—1900年间,英国的钢产量从370万吨增加到600万吨,德国从150万吨增加至740万吨。美国从1875年的40万吨激增至1900年的1000万吨,一战前夕更高达2350万吨,令人瞠目。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汽车工业]
19世纪下半叶自行车的发展成为汽车出现的先导,管型钢板、滚珠及滚柱轴承、差速器、电石灯、充气轮胎等都为汽车的发展创造了直接可用的技术。1866年前后,奥地利的马库斯使用汽油机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严格意义上的汽车。1880年,德国一公司制造出最早的用皮带传动的汽油内燃机车。1885年,德国的本茨和戴姆勒成功地将内燃机用于驱动车辆并生产出了第一批作为商品出售的汽车。本茨最初研制的汽车是三轮车,1893年起又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从此兴起。英国和法国汽车的发展是从使用戴姆勒的发动机起步的。美国也不例外,1894年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1903年成立福特汽车公司。世纪交替时,汽车技术的发展还欠完备,相对而言,有较长历史的蒸汽车要完善得多,不仅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约350公斤)、时速较快(可达40公里),且性能比汽车平稳。因此,20世纪初欧美各国销售量最大的还是蒸汽车。但电车却比汽车发展得充分。1900年美国各大城市总共有300多辆电池驱动的电车在行驶,其中有小轿车也有卡车。英国一些城市则长期靠这种电池车递送邮件、报纸、牛奶、面包。有轨电车1882年首先出现在德国,1901年第一条公共有轨电车线路在德国的萨克森建立,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立公共电车系统。无轨电车则到20世纪20年代才问世。
[近代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
在工业革命、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推动下,近代化学科学成长发展起来。19世纪,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学工业,如制酸、制碱、染料、涂料、药品、炸药、肥料、炼油、电镀、电解等,都已建立起来,化学工业一跃成为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生产部门。19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煤焦油为原料的有机合成工业迅速发展时期。染料、药品、香料、农药、炸药等各类产品的合成不断取得突破,新品种层出不穷。在这方面,德国走在前列,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化学家,如霍夫曼、格莱贝、里伯曼、拜尔、霍伊曼、P.霍夫曼、赫普等。此外,英国化学家帕金、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也因其贡献而著称于世。19世纪末又发展了用焦炭制造电石来生产乙炔,用以合成多种基本有机原料和生产化工产品;用煤生产合成氨也实现了工业化。
化学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德国在这方面领先。焦油染料、苯胺紫等首先是英国人发明的,但德国人率先将其从实验室转入工厂生产,1860年建立第一家苯胺厂和第一家品红厂,1862年建立赫希斯特染料厂,1865年建立巴登苯胺和苏打厂,1873年在柏林成立了生产苯胺的股份公司。化学工艺的提高,促使石油化学工业产生。19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学产品,不久,人造染料排挤了植物染料。德国的化学工业在欧洲遥遥领先,其硫酸产量1878年占世界产量的10%以上。化学工业的诞生使得化学制品充斥市场;化肥进入农田,推动了农业。1876年诺贝尔发明炸药,19世纪80年代又改良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从而大大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此外,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也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美孚石油公司]
1870年J.D.洛克菲勒创办美孚石油公司,1882年在合并其他14家大石油公司的基础上扩大改组为托拉斯,同时,还控制了另外26家石油公司,从而把美国90%的石油生产集中到自己手中。19世纪90年代起,控制花旗银行,1899年美国洛克菲勒建立的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以金融控制为基础的托拉斯。通过持股公司控制所属的各个石油公司,从而形成一个石油托拉斯。1972年改名为埃克森公司。1984年雇佣职工15万人,其中销售额和资产额分别为908.5亿美元和632.7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工业公司。
[巨型企业]
19世纪末,欧美主要国家的生产集中已达到相当规模,并在钢铁、机车制造、电气、汽车制造等行业中崛起一批引人注目的“巨型企业”。1870年、1873年先后成立的美孚石油公司和卡内基钢铁公司,创办资本分别为100万美元和70万美元;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高达230万英镑;190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办资本为1250万美元。19世纪末起大批中小企业被吞并,加速了集中的过程。例如,美国在1893年危机后出现了长达10年的大规模企业兼并浪潮,仅1899年就有1208家公司被吞并。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使得工业股票得以上市交易,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1900年,美国制造业中雇佣人数在500—1000人之间的工厂有1063家;1000人以上者达443家,其中,2000—3000人的工厂39家,3000—4000人的工厂9家,4000—6000人的工厂8家,6000—8000人的工厂11家,8000—10000人的工厂亦不鲜见,如坎布里亚钢铁厂、卡内基钢铁厂、霍姆斯特德钢铁厂、鲍德温机床厂等。德国的电气工业中有许多大电气公司,如西门子公司、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等。
[诺贝尔]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和工业家,诺贝尔奖金创立人。他的父亲在俄国有大型机械厂,1840—1859年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米亚战争。诺贝尔在俄国、法国和美国深造,学成后返回瑞典从事化学尤其是炸药的研究和发明。1863年开始生产甘油炸药,由于液体炸药容易发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体的安全猛烈炸药“达那马特”,这一产品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1867年又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置,随后又相继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多种。他毕生共有各类炸药及人造丝等400项发明,获85项专利。这些发明使诺贝尔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诺贝尔通过制造炸药积累大量财富,他购入瑞典B.哥尔斯邦军火化工厂的大部分股权,创建诺贝尔化工公司,在西欧各国开设生产炸药的两个托拉斯,拥有在俄国巴库开采石油的诺贝尔兄弟公司。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的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设经济学奖),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做出最大贡献的学者。从1901年开始,奖金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
[股东]
资本主义股份公司中拥有股票并领取股息者。股份公司分为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两种。有限公司的股东对公司的负债只承担有限责任,以其认股金面额为限。无限公司股东对公司负债承担无限清偿责任。有些公司的股东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小集团,这种公司称为“封闭的公司”。而开放型的大公司股东有成千上万,有的公司多达二三百万之多。由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公司的股东经常更换。大公司的股东虽然名义上为数众多,而实权却操在握有公司较多股票的大股东——大资本家手中。通常只要集中掌握30%一40%的股票,有些只要拥有5%一10%的股票,即可控制股东大会的表决权。股东的权利大致有:对公司业务经营方针有投票表决权;有权按投资比例分享公司收入;对公司发行的新股票,现持股股东有优先按比例分享的购买权;股东有权了解公司的财务和业务状况;股东有权自由转让股票;股东可以委托他人代理投股;公司解散或歇业,必须由董事会建议,经股东大会3/4的票数通过始可有效,股东有权处理剩余财产;股东有选举董事和分享分红的权利。股东权利的大小取决于所持股票的种类(分优先股和普通股)和数量。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集中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集中的发展程度不同,资本主义大型企业之间互相勾结或联合的程度和具体目的也不一样,因而垄断组织便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主要的四种组织形式。19世纪60—70年代初是萌芽时期,7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广泛发展还不稳定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最后形成时期。
卡特尔(cartel的音译,原意是同盟或协定),1857年第一个卡特尔出现在德国,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简单的形式,它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建立的。类型主要有四种:划分销售市场的、统一价格的、规定生产规模的和分配利润的。参加的企业是独立的,具有不稳定性和不持久性,主要活动通常限于流通领域。
辛迪加(syndicate的音译,原意是“组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德国的许多辛迪加是从卡特尔发展而来。参加的企业其商品销售、原料购买都必须由总办事处统一办理。参加的企业在生产还保持独立性,但在商业上则完全受制于总办事处。同卡特尔比相对较稳定。
托拉斯(trust的音译),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联系的大企业互相联合而组成的垄断组织。在托拉斯内,一切有关生产、销售和财务等业务,均由托拉斯理事会统一处理,而原来的企业则成为托拉斯的股东。参加托拉斯的企业既失去商业上的独立性,也失去生产上和法律上的独立性,参加者只有通过拥有大量股票来取得对托拉斯的控制权。托拉斯的类型主要有:以金融控制为基础组成;以企业完全合并为基础组成。1881年美国出现第一个托拉斯,1904年美国各经济部门有托拉斯440个,资本达204亿美元。1910年托拉斯在美国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中占的比例为:纺织工业的50%,玻璃制造业的54%,棉布印染业的60%,食品制造业的60%,酿酒业的72%,金属工业(不包括钢铁)的77%,化学工业的81%,钢铁工业的84%。
康采恩(konzern的音译,原意为多种企业集团)是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参加康采恩的可是单个企业,也可是企业集团,其中最大的银行或企业是这个庞大复杂组织的核心。
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增大;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西方大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高潮,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1904—1905年(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以中国为主战场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之后俄国又取得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强租旅顺大连,日本伺机报复。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1904年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派海军偷袭停泊在旅顺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舰队,并击沉朝鲜仁川的俄国军舰。2月10日两国同时宣战。5月日军取得对俄作战的陆上第一次胜利。8月日本海军在旅顺港摧毁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夺得黄海、日本海的制海权。1905年1月1日旅顺守军投降。5月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同日本联合舰队进行大规模海战,俄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俄国海陆军接连失败,国内政局不稳,日本伤亡太大,双方都无力再战,在美国的调停下,开始议和。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得以“监理”名义处置朝鲜事务,俄国将旅顺大连租借地及该租借地内的一切权益、公产等转给日本;将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连同支路、权利、煤矿等无偿转让给日本;将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另外在附约中双方规定在东北各自的铁路线内每公里驻护路兵15名。自此中国东北成为日俄两国势力范围。
[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要求扩大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走上向外扩张和争取世界霸权的道路。在美国对外扩张的目标中,古巴具有突出地位。美国在古巴投资达5000万美元,控制蔗糖、采矿等重要经济部门。美古贸易总额每年约1亿美元,超过西班牙与古巴之间的贸易额。此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并以此作为据点,参与掠夺中国。1895年2月,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血腥镇压。美国趁机制造舆论,加强战争宣传。1898年2月8日,《新闻报》刊载了西班牙驻美公使D.德洛梅的一封私人信件,信中把美国总统W.麦金莱说成是一个“软弱而哗众取宠的人”,美国舆论哗然,导致德洛梅去职。接着美国派往哈瓦那保护侨民的“缅因”号于2月15日在该港爆炸沉没。这成为美国发动战争的借口。4月25日正式宣战。5月1日美国亚洲舰队在马尼拉湾内摧毁西班牙舰队,并占领马尼拉。6月在古巴登陆。在美国军队和当地起义军的打击下,西班牙乞和,12月10日签订和约。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的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国占领,但战后美国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未经美国允许,不得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借款。美国有权在古巴修建军港,租借煤站及军事基地等。美西战争期间,美国趁机兼并夏威夷群岛,并占领具有军事价值的威克岛。通过这次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经济政治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阅读建议
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等译:《世界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著,蔡鸿滨、桂裕芳译:《欧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美]金德尔伯格著,高祖贵译:《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著《西欧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亨德里克?房龙著,刘海译:《人类的故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美]塞?埃?莫里森著,陈太先、陈礼仁译:《哥伦布传》,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法]保尔?芒图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丁建弘著:《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吕一民著:《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钱乘旦著:《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植柑主编:《20世纪世界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54261.html

相关阅读: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