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长春外国语学校——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历史试卷(文科)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题,计70分)1.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②巩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③有于美国 ④把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A. B. ①③④ C. D.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B.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3.随着两极格局解体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大增,日本越来越不满足“经济强国”的地位,积极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为此,日本众议院通过了允许向海外派遣军队协助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法案,并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下列说法中不能表明上述现象的是A.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B.日本的行为违反了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C.日本妄图操纵国际事务,加紧争夺国际政治领导权D.日本军队参加维和行为,维护了国际社会安全4.导致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A.长期严重的经济困难得不到解决B.国家领导人决定实行政治多元化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D.国内反对派势力迅速壮大5. 1990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在热烈欢呼声中重新获得统一。而当时德国能够完成统一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国际背景,这个国际背景是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B.欧共体已经发展为欧洲联盟C.世界各国声援德国D.苏联等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冬6.目前的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反映了世界格局变化的多极化趋势C.它是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的结果D.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7.“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于是,欧洲开始采取措施改变上述局面,这些措施始于A1951年1952年1967年 1958年?B.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C.欧洲在政治上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 D.欧元不再是由政府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9.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工程,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假如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资金上的问题,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求援。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10. 2008年7月10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2008年度“世界500强”名单,其中销售额最高的美国沃尔玛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墨西哥时非常困难,今天在墨西哥的分店却超过600家。关于沃尔玛公司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90年代刚进入墨西哥时小商品不适合墨西哥人的生活习惯?B.美国已完全操纵了墨西哥市场?C.北美自由贸易区已完全实现贸易自由化?D.各种贸易障碍的逐渐消除11.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主要是因为?①发展中国家人民普遍抵制全球化②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 ③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存在不公平现象④一些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唯利是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2.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B.法国大革命 C.工业革命 D.宗教改革某作品曾获此评价“既然是描摹整个社会,是从大动荡中来捕捉社会,那么就会出现、也必然会出现在某一篇作品中恶多善寡的情形,就会在画卷的某个局部里冒出一帮罪人……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由此推测,该作品应该属于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2009年10月8日德国女作家赫塔?缪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评审委员会评述的文学特点属于同一风格的是 A.《西风颂》B.《老人与海》C.《安娜?卡列尼娜》 D.《巴黎圣母院》.库尔贝在一封信上这样描述《石工》:“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此画应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讲题包括: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独立运动、雨果的小说艺术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舒伯特之夜”。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C.浪漫主义的文艺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用音乐美术特有的艺术形式,用不同流派表现不同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格尔尼卡》 B.民族乐派:柴科夫斯基《天鹅湖》 C.印象派绘画:莫奈《日出印象》 D.现代主义音乐: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科学与哲学、宗教、道德、艺术一样,也是一种文化过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在西方科学史上,既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自然观,又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B.哥白尼C.牛顿D.达尔文.2005年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同时恰逢该理论诞辰100周年,因此2005年被定为“爱因斯坦年”。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理论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理论”指的是   A.日心说B.相对论C.量子假说D.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的话:他以超乎寻常人的智力,用他所发明的数学方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此人可能是 A.哥白尼B.牛顿C.达尔文 D.普朗克.伏尔泰认为:“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所说的“永恒定律”是指 A.伏尔泰提倡的自然权利说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D.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科学理论是A.生物进化论B.经典力学理论C.电磁学理论D.量子力学理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中写道:“伽利略说地球是动的,太阳是固定的;宗教法庭则说地球是固定的,太阳是动的,而牛顿派的天文学家则采取了一种绝对空间的理论,认为地球与太阳都是动的。”作者意在说明 A.宗教法庭曾经热衷于科学研究B.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难以判断 C.科学家与宗教法庭的观点难以调和D.科学家曾经继承了宗教法庭的观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了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里查德?奥维瑞如此选择是因为 A.达尔文的论著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达尔文的著作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C.达尔文的理论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D.达尔文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27.《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制度是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郡县制度D.监察制度28.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郡县制的弊端2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皇权得到加强B.汉代的宰相位高权重C.宰相数量增加D.宰相由处理政事改为负责监察30.下列的制度中属于选官、用官方面的是:①察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科举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2.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33.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34.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这反映的实质是?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35.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720461.html

相关阅读:甘肃省秦安县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