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怎样避开高考有机化学中的“陷阱”考生必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考复习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高考命题过程中,高考命题人往往青睐于“陷阱”的设置。这种设置“陷阱”的题型,可以纠正同学们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对同学们的解题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呢?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分享如下的方法,一定能帮到你,轻松绕开“陷阱”,取得好成绩。

一、准确把握限定条件,避开“陷阱”

例1由?CH3、?OH、?COOH、?C6H5四种基团两两组合而成的有机化合物中,其中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试剂变红的有()

A.2种B.3种C.4种D.5种

解析在这里存在两个“陷阱”:?OH、?COOH组合得到的是碳酸,属于无机物,这是一个“陷阱”;在两两组合的有机物的水溶液中,呈酸性的有三种,但能使石蕊变红色的只有两种,?OH、?C6H5组合得到的苯酚溶液虽然呈酸性,但酸性比较弱,不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这是第二个“陷阱”。所以准确把握限定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答案A

二、克服思维定势,避开“陷阱”

人们往往习惯于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圈套,让同学们掉进“陷阱”中。

例2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X水解成Y、Z两种碳原子数相同的不含支链的有机物,其中Z可与Na2CO3溶液反应,Y不能转化为Z,则X为()

A.2?甲基丙酸丁酯B.丁酸丁酯

C.丁酸?2?丁酯D.丁烯酸丁酯

解析很多同学认为这道题轻车熟路,答案随手掂来,错选D项。本题中,看得见“陷阱”是“不含支链”,作为酯水解后生成不含支链的羧酸,依题所给的只能是丁酸或丁烯酸,而水解所得的不含支链的醇,可以是1?丁醇,也可以是2?丁醇,其中2?丁醇往往会被同学们忽视,因为在所给选项中丁酸?2?丁酯的碳链结构存在支链,而水解出来的醇却不含支链,这是一个“陷阱”;看不见的“陷阱”为C8H16O2是饱和一元羧酸酯。

答案C

三、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仅停留在掌握上,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除去乙烷中的乙烯,用氢气加成

B.除去肥皂中的甘油和过量的碱,用盐析法

C.除去95%酒精中的水,加无水硫酸铜后用蒸馏法

D.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得到白色浑浊,用过滤的方法得到苯酚

解析A项中,“陷阱”是:有机反应往往是可逆的,在乙烯与氢气的加成过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使乙烯转化为乙烷,同时氢气量的多少很难控制,理论上可用这一方法,但实际不可行,可改用溴水洗气法。C项中,“陷阱”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乙醇中是否有水,方案可行;但用无水硫酸铜来除去95%酒精中的水,则因蒸馏过程中硫酸铜晶体会受热分解出水,应该改用生石灰进行实验。D项中,“陷阱”是:产生的白色浑浊实际上是苯酚的乳浊液,应该用分液的方法。

答案B

四、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基本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或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在平时学习中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4下列有机物是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的是()

A.CH3CH2NO2B.C6H5OCH3C.CH3COOC6H5D.C6H5ONO2

解析如果对酯化反应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只要是酯类,就一定是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以此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错选C。其实酯化反应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①含氧酸和醇反应②反应后生成酯类和水。选项C虽然是酯类,但是苯酚属于酚类不属于酸类。

答案D

综上所述,很多化学题目中都隐藏有“陷阱”,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其中。为增强同学们对“陷阱”的防御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强这部分的练习,以便在解题中形成高度的警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kao/952572.html

相关阅读:高考物理答题时要抓住9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