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二调文综历史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24.《后汉书》记载:“马严,字威卿。拜御史中丞,赐冠帻衣服车马。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由此可见,马严A.掌公卿章奏,纠察百官,权力颇重 B.职权上属于地方官员,与刺史互补C.其官位在东汉位列三公,位高权重 D.其监察职权能左右皇帝的决策大权25.有学者认为,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该学者将后一阶段开端定于北宋,其依据是A.娱乐场所“瓦肆”和纸币“交子”出现B.居民“坊里”制度和集中贸易的“市”的制度的完善C.以街巷结构为基础的街市制度的形成D.都城规模远超过汉唐,人口突破百万26.明朝泰州学派的王艮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匠心独具的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公愚妇”都“能知能行”,“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恰当的是A.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人民性B.取孔孟之道,而舍宋明理学C.李贽将其发展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是对“致良知”的继承与发展27.中国近代某思想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陈述:“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下列各项与该思想家所属政治派别主张相符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则孔子不当存于宪法C.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D.有民权之用,故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28.“辛亥革命昭示了人民应有的权利,它是在革命条件尚不充分,但清王朝已经一触即溃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背水一战,以退求全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首创伟业,可谓20世纪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对此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称辛亥革命为“光荣革命”,是因为它结束了封建制度B.辛亥革命使国人看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一线曙光C.“一触即溃”表现为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D.“以退求全”是因为革命党人痛感社会觉醒和革命武装的严重不足29.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全会致蒋委员长电》中承诺:“中共中央一本过去主张,愿以至诚拥护我民族领袖,拥护三民主义。”上述材料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不再照搬苏联的经验C.开始转变对国民党的认识 D.极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0.“那时候,人民对待粮票的态度可以说是慎之又慎,谁家的孩子上粮店买米,丢失了钱可能还不要紧,但若是把粮票给丢了,那就是不可饶恕之‘罪’。”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粮票取代钱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B.粮票是人们进行购物的主要凭证C.粮食匮乏,必须凭票进行计划供应 D.粮票被赋予一种浓厚的政治色彩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现代中国粮票现象31.“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法制,无论实在实体或者程序方面都未超过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这说明罗马法A.涵盖了现代法制的基本内容 B.包含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大多数法权关系C.设定了所有权的全部可能性 D.适用范围限于私有制高度发达的社会32.在1787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A.削弱众议院的职能 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C.用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避免少数人的暴政33.二战结束后,丘吉尔把一项举措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这一举措A.表明美国开始放弃与苏联合作的政策,向共产主义进行反击B.使战后世界出现了两大对立的经济体系C.最初也想以此计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D.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部署初步形成34.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而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这意味着A.固定汇率制度垮台,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崩溃B.“本金位制”垮台,最终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C.西欧经济实力增强,开始与美国分庭抗礼D.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35.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为仁”,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够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象神一样生活。”这说明两位先哲都A.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B.要求制定完善法律C.追求社会民主平等 D.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马法?西塞罗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 “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并且在中央地方设置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 “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材料二 到了近代,巡警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以巡警体制主管的户口登记非常严密,户口登记内容包括户数、口数以及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但晚清政府的灭亡,《户籍法》随之搁浅。北洋时期,政府将保甲制度与近代警察制度相结合,制定并颁布了《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1915年)、《县治户口编查规则》(1915年)、《京兆各属户口编查单行细则》(1916年)等条例。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英、美、德、日等国户籍及人事登记的法律制度,于1931年正式颁布了《户籍法》。但由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户籍法》在国统区被《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1932年)、《保甲条例》(1937年)、《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1941年)所代替。《户籍法》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很好实施。——以上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原因(10分)(2)变化:加强了关于户籍的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警察制户籍;借鉴了欧美等国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类似事项中国日本相差年数事项年事项年开办外语学校购买轮船设立工场开设电信设备派遣留学生发行报纸建设铁路改革文字运动民众政治运动发行杂志创始师范教育近代学校制度设立国立大学政治革新立宪预告发型开禁实施新历改革货币制颁布宪法同文馆商船亚丁号安庆军械所上海和香港之间美国留学《昭文新报》上海和吴淞之间《一目了然初阶》公车上书《时务报》南洋公学师范院《钦定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诏书准备立宪上谕自由理发太阳历实行法币中华民国宪法1862186218641871187218731876189218951896189719021902190519061911191219351947洋学所咸海丸横须贺造船所东京和横滨之间荷兰留学《中外新闻》东京和横滨之间《汉字御废止之仪》建议设立民选议院《西洋杂志》师范学院《学制》东京帝国大学五条誓文设立国会诏书自由散发太阳历新货币制度大日本帝国宪法18551857186418691862186818721866187418671872187218771868188118711873187118897年5年0年2年10年5年4年26年21年29年25年30年25年37年25年40年39年64年58年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土司制度。土司管理各该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的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常到州县地界抢掠,危害汉民生命财产;……对属民任意役使,赋税是“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 ……恣意虐杀土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日“玷刀钱”。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使得当地以及附近的州县不得安宁。——摘自《清朝鄂尔泰》材料二 清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二调文综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1028732.html

相关阅读: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历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