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山东省临沂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山东省临沂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本试卷不上交。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2.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夫之在论述古代两种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时说:“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文中的“封建”这一制度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个朝代A.商 B.西周 C.秦 D.西汉【答案】B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王夫之所指封建,即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其在西周开始实行。2.《全球通史》记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拿破仑帝国对外扩张C.元朝建立行省制 D.罗马帝国实行行省制【答案】A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考点中央集权制。阅读材料可知材料指秦统一六国,确立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有中央和皇帝任命,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3.西汉开国君臣,刘邦出身自耕农,萧何、曹参出身于小吏。“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当时社会剧烈变革的结果 B.世卿世禄制废除的产物C.由贵族政权过渡到平民政权 D.人才只产生于平民之中【答案】A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析材料,西汉建立者大多出身平民,是由于社会剧烈变革造成的,BCD说法错误。4.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经济——均田制。唐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材料中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役,由此可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5.(某朝)“在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这样做的结果是A.兵将分离,将不专兵 B.以文制武,增强军力B.大将兵权,削弱殆尽 D.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答案】A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材料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兵将分离,将不专兵的做法,使其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集权。6.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分析材料“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造成“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即海禁使靠海为生的人失去了就业机会,多了生民生计。7.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答案】C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经济。材料一方面体现清王朝的这种盲目自大,一方面体现了主张在外国人遵守法纪的同时可以“长久贸易”,所以该题选C。8.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 B.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C.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 D.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答案】D解析:考察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可知英国人认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太少导致英国货物销路不好。9.“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上海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B.冲国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C.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破产D.纺丝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答案】D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经济。结合材料“遂使家家置纺车”,说明这一时期仍是手工劳动,没有体现机器大生产的出现。10.读《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和规模示意图》,指出促进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共同因素是①被开辟为通商口岸②政治和军事的需要③近代工商业发展④交通便利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考察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通过50万以上人口分布地域来看,都被“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体现不出来,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些大城市或者出于工商业发达地区或者出于交通要道。11.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左右。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该材料表明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C. 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答案】C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经济。结合材料“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 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12.《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了某一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注:即长辫)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清朝末年 B.20世纪40年代C.民国初年D.20世纪50年代【答案】C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婚姻习俗、服饰等方面的变化,“俨然一新人物……有仍服满清礼服者”,说明这时清朝已亡,处于民国初年。13.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全民族抗战开始 B.敌后战场开辟C.重庆谈判的开展 D.达成政协协议【答案】A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结合所学判断应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其大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14.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A.对苏和对西方贸易额出现交替上升状态B.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C.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D.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答案】B解析:考察现代中国——新中国外交。分析图片,对西方贸易额不断下降,对苏联贸易额不断上升,联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可知这种状况是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中国外交“一边倒”倒向苏联造成的。15.“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A.两大阵营的对峙缓和 B.中国挫败了“两个中国”阴谋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 D.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舞台【答案】B解析:考察现代中国的外交。此题最好用排除法,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所以A项错误,CD项不符合实际情况,结合这一时期西方“两个中国”阴谋,可选出。16.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考察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题干时间1956年2月,排除BC,D项材料无体现,结合时代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17.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粮票的废除说明A.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 B.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C.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 D.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答案】B解析:考察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粮票的废除说明经济体制发生了中国大变化,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18.李雅书等在《古代罗马史》中谈到: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名师解析】山东省临沂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245168.html

相关阅读:【解析版】宁夏银川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_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