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中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时间:1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 审题人:)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熨帖 嘉宾 改弦更章 随声附和 轻鸢剪掠B.涵盖 寒暄 蛛丝马迹 计日成功 锱铢必较C 折中 戊戌变法 与日俱增 遥思远怅D.陷阱 脉搏 责无旁贷 蜂拥而上 风动人奥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各大报纸届时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的宽带中国专项行动,使我国宽带家庭覆盖面和网络能力都有了大幅增加,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将是解决“宽带不宽,网速不快”的问题。B.通过“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C.D.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以展现汉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目的,并以此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二、5—7题。(9分,每小题3题)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B.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来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三、8~9题。(6分,每小题3分)(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诩假以惧氐 ? 假:借助B.太祖比征之 比:较量C.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促:赶快D.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 显:公开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蟹六跪而二螯?C.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 ?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D.其宜从一也 其皆出于此乎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3分)四、(31分)108分)?(1)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4分)(2)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4分)11.第Ⅰ卷文言文中,作者认为传主贾诩“有(张)良、(陈)平之奇”,在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5分)言 身 之 文 也 身 将 隐 焉 用 文 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 士 之 爱 公 者 强 为 之 名 耳 非 公 意 也。元好问市隐斋记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飞湍瀑流争喧?, 。(李白《蜀道难》)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 ,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李密《陈情表》) ,五、15—18题。(22分)15.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分)A.开头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天气特征,为下文“我”趁着给游客指路的机会实施偷窃并得手的情节做铺垫。B.小说通过略写“我”偷窃的过程以及详写每一次偷窃成功后忘乎所以的动作和极度兴奋的心理,意在表明“我”偷窃手法的高明。C.“我认识到我不仅偷了他的钱包,而且也偷了他的生命。”写出了“我”对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D.小说写约翰逊先生扶起跌倒的白人小姑娘,却被其母亲认为图谋不轨,既写出了种族间的歧视,也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E.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我”的偷窃行为及得手后沾沾自喜的可耻,再写“我”看到约翰逊先生被杀后悔过自新的可贵。6.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7.小说中“小女孩摔倒”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8.你怎样看待“好心的约翰逊被偷、被误会、被殴打”这一事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分)六、(10分)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拟写一条“变脸”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60个字。(分)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它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采用,而且已经传到国外去了。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而形成的。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观众对此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七、(60分)21.作文(60分)根据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要求:认真品味诗意,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00字的文章。(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1.2.D ( A错在改弦更张,B错在计日程功,C错在严峻)3.C (安土重迁指留恋故土,舍不得离开。是望文生义;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应改为参差不齐;按图索骥本指行事机械死板,也指按线索寻找;吉光片羽指残存的珍贵文物。)4. B (A项“使我国宽带家庭覆盖面和网络能力都有了大幅增加”,搭配不当;C项介词滥用导致无主语,去掉“由于”,对???带来局限性搭配不妥,将“对”改为“给”;D项句式杂糅,宗旨是以???为目的。)5.B (A项缩小了崇文的内涵,C项“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敬老崇文8.B,此处为连续、接连的意思9.C,都是连词表目的,来。A项第一个“与”是介词和,第二个“与”是动词亲附、攀附;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或修饰,后一个“而”表并列;D项前一个“其”是代词这,后一个“其”是副词表揣测大概。10.(1):如果有幸把事办成了,就可以尊奉朝廷来征讨天下,如果不成功,再逃跑也不晚。 (评分标准:关键词“济”“国家”“走”,3分,大意1分。)(2)在这之后,曹操在官渡抵御袁绍,袁绍派人招请张绣,并且给贾诩写信希望双方结盟。 (评分标准:关键词“是”“拒”“书”,3分,大意1分)11.①机敏善变,临危不乱②料事如神,料敌机先③有谋略,攻守得法④有远见,不居功(答对1点得1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4点得5分。)12.言身 之 文 也 身 将 隐 焉 用 文 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士 之 爱 公 者 强 为之名 耳 非 公 意 也。元好问市隐斋记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的14.(1)山岛竦峙 ?崖转石万壑雷5.AD解析 B项,“意在表明……”错,这是为了表明其深陷贼道,以盗取他人钱财为快乐,为后文的悔过之切做铺垫。C项,“我”对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还有更重要的——使他陷入生命危机。E项,“欲扬先抑”错,应是“对比烘托”。6.答案 ①“我”是一个靠偷窃为生的小偷。善于伪装,有熟练的偷窃手法。②有尚未泯灭的良知,但不敢承担责任。③有悔过之心,却缺少胆量。7.答案 ①突出约翰逊的热心,说明约翰逊是一个好心人。②把约翰逊的善良与之前“我”偷窃其钱包行为的可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偷窃行为的可耻。③是约翰逊命运转折的契机,他因此而被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的悔过提供契机并做铺垫。8.答案 无论是约翰逊被盗钱包还是被人殴打,小说所要提示的是更为深层的社会现实问题:①信任危机或行善的危机。约翰逊向他人寻求帮助,他人却利用了这一信任而使约翰逊遭受了致命的伤害。②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过度戒备和防范。③人们对责任的逃避,明哲保身。.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年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看出他是个特异的人才,认为贾诩有张良、陈平的奇策。被推选为孝廉,任郎官,因为身染疾病而离开官职,向西回还,到达了?,道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和贾诩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他们所拘执。贾诩告诉他们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千万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会以厚礼来赎我的。”当时太尉段?,从前做过很长时间的边将,威势震惧西方各地,所以贾诩借段氏来惊骇氐人。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和他结盟把他护送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杀死。贾诩事实上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权衡变局以渡过危难,均类似这些例子。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迁为讨虏校尉。董卓失败,大家都深感恐惧,当时校尉李?、郭汜、张济等人都想解散军队,乘隙走小道回还故里。贾诩告诉他们说:“听说长安中正在商议想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你们抛弃属众单独行动,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捆缚起来。你们还不如率领着兵众向西行去,在所经过的地方收编兵卒,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能,就遵奉来征讨天下,如果四川省南充高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733900.html

相关阅读:【名师解析】陕西省西安交大二附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