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教学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案

【必备考点指要】
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结合法德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方式,分析法德两国民主政治的差异。
5.注意联系当今与英美法德相关的时政问题,分析四国政体的特点。

【基础考点整理】
考点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光荣革命”(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
1.背景:(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英国爆发了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进行了两次内战。1649年1月30日,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2)克伦威尔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后,新贵族克伦威尔凭其掌握的军事实权,实行独裁统治。(3)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在英国恢复了天主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
2.过程:1688年,应议会之邀,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率军队来到英国,并成为英国国王,复辟王朝统治结束。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就是“光荣革命”。
3.意义:“光荣革命”实质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的妥协。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开辟了道路。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
1.背景:“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需要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
2.内容
(1)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做到“六不”:不废法律;不得征税;不组军队;不干言论;不拘臣民;不停议会。
(2)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即《嗣位法》)(Act of Settlement),对王权做了进一步限制,并且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3.意义
(1)议会颁布这些法令的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结果是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言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理解“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
(三)小密室的演变(密室即内阁,英文the Cabinet)
1.内阁的出现
(1)“光荣革命”之前,国王有一个最高的咨询机构??枢密院,由国王指定的贵族担任枢密大臣。(2)“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英文密室一词便逐渐指称内阁。(3)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完善(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统而不治”=虚君)
(1)汉诺威王朝时期,乔治一世以外国人的身份入主英国,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成了惯例。(2)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内阁要对议会负责)。(3)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到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四)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选举权扩大)
1.背景:(1)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英国的议会选举仍实行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在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等方面有很大缺陷(衰败地区“水上投票”/新兴工业城市无权派代表)。(2)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参与国家政权。(3)对于选民和被选举人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剥夺了工人群众甚至是中小资产阶级的选举权,他们进行了不懈斗争。
2.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方案规定:降低选举财产限制;调整议会代表名额。
3.评价: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这次改革使英国议会制度更加民主化,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五)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内阁权力膨胀)
英国上议院(即贵族院,由英王任命,权力较小)是第一院;下议院(即平民院,由选民选举,权力较大)是第二院;内阁(多数党组阁,后来权力最大)是第三院。
1.议会的“黄金时代”(权力鼎盛时代)
(1)时间:从“光荣革命”(17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
(2)表现:议会拥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除立法、财政大权外,还行使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这体现了夺取政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
2.议会渐弱、内阁渐强
(1)时间:19世纪70年代以后。
(2)表现: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①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占大多数。②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③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由内阁制定具体实行细则,这使一部分立法权直接转入内阁。④内阁还逐渐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如首相狄士累利擅自购买苏伊士运河股票)。⑤伴随着政党组织日益完善,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
3.影响: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这种趋向是指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垄断资产阶级行政权力的膨胀)。
考点二:美国1787年宪法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只有青壮年,没有童年”)
1.邦联体制的确立(邦联:邦强联弱,地方强,中央弱)
(1)确立:1781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的《邦联条例》生效。
(2)内容:①独立后的美国是一个由13个州结成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②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
2.邦联体制的危机(即“窘境”的含义)
(1)贸易问题:①国际贸易,面对各国商品大量涌进美国市场,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②国内贸易,各州的关税壁垒以及纸币的滥发,也使国内的商品流通极其不畅。
(2)债务问题:长达八年的独立战争(1775?1783)使美国欠下了大量的债务,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上缴款项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无力偿还巨额债务。
(3)安全问题:英国、西班牙威胁边境安全,国内劳动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无权维持常备军的邦联政府对此束手无策。
3.美国的迫切要求: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1.制定: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
2.内容
(1)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的权力:①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和国会对立法有否决和反否决权)。②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议员由各州直接选举产生)。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拥有最高司法权)。
3.评价
(1)局限性(次要):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度,还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含有违背民主、平等、自由原则的因素。
(2)进步性(主要):①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②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的“制约与平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它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④1787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总统制共和制政体,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成为欧洲近代反封建斗争的旗职(如影响法、德等国)。
(三)从“邦联”到“联邦”
1.联邦制政府的形成
(1)1788年6月21日,联邦宪法正式生效。(2)1789年1月,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第二任亚当斯,第三任杰斐逊)。(3)1789年3月,美国选出了第一届国会。
2.联邦制政府的措施(主要集中于立法、司法、金融、税收方面)
(1)总统和国会颁布了国会法令和司法条例。(2)整顿了货币,发行了公债,发布了税收法令,实行了关税保护政策等。(3)批准建立了国家银行。
3.联邦制政府形成的影响(集权、经济、军事、中央与地方关系)
(1)中央已集中了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2)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3)使美国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的统治秩序,应对外来的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4)联邦制政府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四)两党制的雏形(美国实际上是一个两党制的国家)
1.形成过程
(1)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就有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党。
(2)建国后不久,美国出现了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两大政党(联邦党代表正在成长中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共和党代表西部小农和东部工人的利益)。
(3)联邦党在1816年解体;19世纪30年代,民主共和党分裂为民主党和自由党。
(4)19世纪50年代,民主党逐渐成为南部奴隶制种植园主的政党;于1854年成立的共和党(新党派)主张限制并最终消灭奴隶制度(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5)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两党制度正式确立。
识记:凡是名称中含有“民主”的党派(如民主共和党、民主党)代表较小阶层或落后阶层利益;其余的党派(如联邦党、自由党、共和党)代表较进步阶层利益。
2.两党制本质:虽然两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在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民主党和共和党“驴象本一家”)
考点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震荡中的法国
1.大革命后法国政局频繁变动
先后经历法兰西第一共国(179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年);七月王朝(1830-1848年);第二共和国(1948-1852年);第二帝国(1852-1870年);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第五共和国(1958年至今)。(政权变动;执政变换;党派林立;人民斗争)
2.法国艰难的共和之路??“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
(1)法国内忧外患:巴黎公社失败后,外有德军入侵,内有人民武装和党派纷争。
(2)保皇派略占优势: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国民议会中,保皇派占多数席位;保皇派分为三个派系,但都想复辟帝制。
注:保皇派和共和派是资产阶级不同阶层,关于在法国实行何种政体的主张不同。
(3)保皇派复辟难成:①1871年,保皇派梯也尔就任总统,他既想恢复帝制,又不敢贸然废除共和制,建立了一个“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假共和)。②保皇派不满他的软弱,共和派抨击他的保守,1873年梯也尔被迫辞职。③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总统,直接着手恢复帝制,由于人民反对及内部分歧,复辟计划难以得逞。
“震荡”一词如何理解(大革命后法国政局总印象):政局动荡不安,保皇略占优势,复辟不能得逞,共和之路艰难。
(二)“一票共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宪法的制定
新调整的国民议会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到1875年1月,才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2.宪法的内容
(1)总统有极大的权力(任期七年,元首统帅,任命官员,缔约大赦,众院同意任命内阁,参院同意解散众院)。(2)议会采取两院制(参院间接选举产生,可否决从院法律,内阁对参院负责)。(3)确定国歌、国庆日、政体和总统资格等(《马赛曲》;7月14日;“共和国形式”永不动摇;皇族成员不得当总统)。
3.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原因:(1)人民长期追求民主的斗争;(2)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根本原因)。
4.对1875年宪法的评价:(1)从法律上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的进步。(3)它存在着明显的妥协性:如总统和参议院权力过大。
(三)脆弱的德国民主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不仅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也使容克贵族阶级占巨大优势,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在巴黎宣告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3)1871年4月,帝国宪法通过,确立了德意志帝国立国的基本原则。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
(1)确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22 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以及帝国政府和各邦的权限(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银行、税收、立法等权限,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
(2)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体:①规定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内外大权。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作用很小(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但普鲁士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意义(评价)
(1)局限性:这部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
(2)进步性: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在帝国政府的保护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欧美确立
1.方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
2.特征: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
3.评价:(1)局限性(阶级本质和发展程度):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2)进步性(积极影响):①它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②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③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高考方向预测】
1.本专题所涉及四个国家的代议制,考得较多的是在当今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英国和美国的政体,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
2.本专题可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国近代民主化相联系命题,建议复习时多注意适当训练。
3.近年偶有对法德两国政体考查的选择题出现,复习时要注意冷点变热点的问题。
4.熟悉英美法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内容及演变过程,理解代议制政体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总结】
1.用两个“一二三”来加深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理解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2)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一二三”
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2.用列表法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不同
项目国家元首元首产生元首任期元首权利政府首脑政府产生权力中心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英国
美国
3.用列表法区分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和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的不同
项目政府产生办法元首议会政府关系国家权力中心国家元首地位实权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4.用列表法比较法德两国政体
项目议会产生方式元首议会政府关系国家元首元首产生方式
法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5.用列表法归纳英美法德四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项目形成时间宪法名称国家政体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权力中心元首实权政府产生政府负责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易混知识清单】
1.简要对比古代雅典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
从民主的性质看,古代雅典的民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近代西方的民主是一种间接民主,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
2.什么叫“代议制”?
“代议制”相对于公民直接参政形式而言,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如英国君主立宪制中的议会、美国共和制中的国会等。
3.共和制的含义
它是一种民主的国家管理形式,是与专制相对的。它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限制的国家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和制,依据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又可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制。
4.容克的含义
容克是德文Junker的音译,意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即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他们从16世纪起就经营大庄园经济,并掌握着国家领导权。
5.对英国政治体制的易混认识
(1)英国议会与国王的关系:①中世纪的英国议会由国王和上下两院组成,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不要误认为仅由上下两院组成议会。②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使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有些版本教材说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③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而不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3)封建社会里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与英国封建专制统治不同: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英国在中世纪,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6.怎样区分美国的联邦制共和制
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7.英美法德四国颁布的宪法和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1)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并以法律的形式将革命的成果固定下来,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为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美国:1787年美国宪法解决了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的问题。1789年,美国国会制定宪法的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南北战争结束后,国会通过了第13、14条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地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成为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纲领性文件。1791年法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定法国为共和国。
(4)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帝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实质上仍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单元要点分析】
1.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原因及“光荣革命”的原因
(1)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保护既得利益,稳定政治局,阻止人民将革命推向深入,急需集权政治。(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光荣革命”的原因: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没有按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设想去进行统治,而是积极复活革命前的一切反动措施,其后退幅度已经超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容忍范围,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经过革命取得的利益。
2.三权分立架构下的美国联邦政府制约与平衡
(1)总统与国会之间: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2)总统与联邦法院之间: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的法令违宪。(3)国会与联邦法院之间: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批准;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违宪而无效。
3.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
(1)不同点:
项目国家元首元首产生元首任期元首实权政府首脑政府官员权力中心
美国总统制总统选民选举任期制有总统总统任命总统
英君主立宪制国王世袭终身制无首相议会产生议会或内阁
(2)相同同: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权力分配采用三权分立原则,两党轮流执政,议会(国会)实行两院制。
4.1787年宪法使美国成为一个总统制共和制国家,而1875年宪法使法国成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两者各有异同:
(1)不同点:①政府产生办法及政党上台关键:法国由议会产生,关键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美国由当选总统组织,关键在总统选举中获胜。②国家家元首、议会和政府间的关系:法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可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使政府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选政府;美国由当选总统组织,政府对总统负责,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除非违宪),投不信任票,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③国家权力中心:法国是议会;美国是总统。
(2)相同点:都是民主共和制,议会和元首都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5.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差别及形成原因
(1)差别:①国王的权力不同,德意志皇帝是拥有大权的国家首脑,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无实权;②内阁的职能不同,德意志内阁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③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各邦君主任命的联邦议会(上院)拥有实权,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下院)作用较小;英国普选产生的下院拥有实权,君主任命的上院作用较小。
(2)形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在于: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统一后的德意志政权主要掌握在容克贵族地主的手里。而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并掌握了国家的领导权,通过立法限制王权。

【学科问题探究】
1.从英国君方立宪制的特点出发看待2003年英国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议会是权力中心);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的扩大;内阁权力膨胀,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2)2003年春,英国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怎样看待下列问题:
A、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赞同。这是行使行政权的内阁集体作出的结果。
B、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英国会不会为此而撤兵?为什么?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C、如果议会中大多数议员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2.“三权分立”架构下美国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的主要权力
(1)美国总统的权力:外交权;人事任免权;执法权;否决权;军事权(不含宣战权,行使紧急状态权);特赦权等。
(2)国会的权力:立法权;宣战权;征税权;铸造货币权;弹劾总统权等。
(3)最高法院的权力: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审判权,有权解释包括联邦宪法在内的所有法律条款,它认为某些法律或条约有违宪时,可以宣布其无效。
3.美国总统的选举资格、选举方式和总统任期
(1)参选资格:必须是生来就是美国公民,年龄达到35岁;宣誓就职之时在美国国境内居住需满十四年。
(2)选举方式:由人民选出总统选举团,再由选举团来选举总统的方式(最终看选举团的选举人票)。
(3)总统任期:每届任期4年(1787年宪法中没有对连任届数加以限制),二战后有不成文的惯例为不超过两届。
4.法兰西共和国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1)内因:①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②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③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④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法国同一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相当不容易。
(2)外因:当时欧洲大陆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

【高考真题选编】(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精选精析)
1.(2011年安徽省文综19)图6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在于强权”
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D.“现在有效恶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
【答案】:B
【解析】:图6中“我们自由派绝不锯掉我们垂着的树枝”,是指德国的帝国议会无能力也无条件限制政府、限制元首的政治行为。A项是普鲁士“铁血政策”的反映,C项反映宗教改革,D项是英国代议制。
2.(2011年全国卷文综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洲权观念
【答案】:C
【解析】:按题中材料,这一建筑规划主要强调了国会(立法权)、总统(行政权)和最高法院(司法权)这三权的分立与制衡。
3.(2011年广东省文综2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解析】:1787年美国宪法中政府与国会互相制衡;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内阁对议会负责;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故排除A、C、D三项中“议会”权力较大。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
4.(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4)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生存。”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答案】:B
【解析】:“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5.(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2)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答案】:选D得3分;选B得2分;选C得1分;选A得0分。
【解析】:选D看清了这两段的本质并且符合历史事实;选B对这两段话本质的表述不够准确;选C对这两段话本质的表述更加不准确;选A即使对现象都是错误的表述。
6.(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A
【解析】:按题中材料,法案(决议)要国会(或州议会)议员五分之三以上同意可通过;本州州长由本州民选产生。这正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7.(2011年北京卷文综37?(2))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4分),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4分)
【答案】:
(2)基本原则:权利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
【解析】:
(2)从分权与民权角度归纳这两个文献包含的基本原则;从“破旧立新”角度简述其历史作用。
8.(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2))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阳,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来旦《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6分)
【答案】: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解析】:
(2)应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选民人数的增多??男性获得选举权??女性获得选举权??全民普选的递进过程,说明选举权的扩大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的进步是广大人民斗争的结果。
9.(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3?(2)、(3)、(4))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中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4分)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分)
【答案】: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推进政治变革。
【解析】:
(2)材料二中的时间限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期间(工业革命未完成时段),联系工业革命的前提回答“保守主义的政治”的建立途径;结合材料三,从当时英国的权力中心和权力分配角度回答其特征。
(3)首先明确19世纪3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和贵族进行的斗争是指1832年议会改革;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角度回答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和政治愿望的变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7964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