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提纲: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学习指导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1、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和速度)(a):

读图要求:⑴识记近日点、远日点位置,并注意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⑵把握公转方向;⑶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

2、昼夜交替现象(b):由于地球自转,其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拓展提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东向西运动。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a):

偏转规律: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力,纬度越高偏转越大。

4、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c):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即地方时。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比西边的早,表现为地方时的值越大。

拓展: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晨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区时: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该时区的区时,又称标准时。每个时区的区时与该时区各地的地方时相差最多不超过半小时。中国使用的是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即1200E的地方时),英国为0时区(国际标准时间,也称世界时)。

能力要求:①学会由所给经度推算时区、由时区推算其中央经线和时区的经度范围,熟悉1800经线两侧的时区分布。②掌握区时换算的基本方法:同侧减、异侧加,推算时区差,东加西减得区时。

5、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日界线即1800经线(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这里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侧为西12区,日期晚一天;西侧为东12区,日期早一天)。掌握过日界线的日期变更规则(东减西加)。

注意: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0经线重合,而是有几处折线(弯曲)。

6、地球公转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

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

动情况如右图所示:

强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范围是由黄赤交角大小决定的。

读图要求:⑴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⑵公转中,地轴的北极总指向北极星;⑶认识赤道面和黄道面;⑷识别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

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出现在地方时的12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0。

纬度上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拓展提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0-纬度差。

8、昼夜长短的变化(c):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上,昼长夜短,且地理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

学会比较不同纬度地点的昼夜长短。以北半球为例:

9、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b):

四季变化: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五带分布: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到高纬递减的规律。

①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在三态物质中都可以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

②两个界面:莫霍面(平均17千米。海洋6、陆地33)古登堡面(2900千米)。

③三个圈层: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分上、下地幔)、地核(分内、外核)。

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2、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a):

地壳以外由大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774627.html

相关阅读:高一物理学习技巧及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