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指导:渲染、烘托和衬托的同与异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苑世云

渲染、烘托和衬托这三种表现手法,有诸多相近之处,学生很难区分。

它们都属于“言在此,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渲染,不管是景物的较大篇幅的铺陈,还是人物外貌或行为的叙述,都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为了此人物而写此人物,而是为了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题。烘托,一景,一人,一场面,都不是为了此景、此人、此场面,而是为了景、人、场面里的那个人。衬托,所写人与物只是为中心人物而出现的。

它们基本上属于同根同源。渲染和烘托本身都来自国画的技法。渲染是以水墨或淡彩涂抹画面,以烘染物象,凸显效果。烘托,在画浅色画面时,在周围施以水墨或淡彩,突出浅色画面,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而衬托此名本身源于烘托手法,只是运用在文学手法时,有所区别了。

相同点使我们易于混淆它们,我们只有明确它们的不同点,才能正确地区分它们。

第一点,它们的“写点”是不同的。

渲染在国画的技法中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涂抹画面,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目的。也就是说,渲染在表现手法上,就是对该人物所在的背景进行大力的铺陈、叙述,该人物已成为了景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如《孤独之旅》中的“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是一段暴风雨来临前的环境描写,而此时人物杜小康就在其中,他已是景物的重要一点,也是景物极力渲染的人物。

烘托,在国画中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更突出。因此在沿用后,是指用笔的点在要描写的人物的周围,而不是在人物上。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景中没有要写的人物,在人物的外围。

就“写点”来说,衬托和烘托有些相似,衬托写的内容也不仅仅是要突出中心人物,而是中心人物周围的那些人物。例如,在《故乡》中,杨二嫂的出场就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中心人物闰土的善良和朴实。

更确切地说,对要突出的人物来说,渲染是正面的写,而烘托和衬托是侧面的写。

第二点,它们所写和要突出的人物关系不同。

渲染,不但中心人物在场景中,所写内容还要和所写中心人物相协调。如《故乡》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整段铺陈渲染,景物的特点恰恰和“我”的悲凉心情相融合。“我”是景中人,“景”是“我”之心境。

烘托,虽是景中无中心人物,但它也是有着和渲染相同的要求,所写内容和中心人物是一类的,相协调的。“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景中没有菲利普一家人,但景物与人物此时的心情是一致的。而衬托,写的是两类事物,不管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都是如此。《爱莲说》中为了衬托莲花,还写到了“菊”和“牡丹”。

第三点,它们所用的篇幅也略有区别。

渲染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铺叙、形容,因此需要的篇幅更大一些,否则起不到渲染所有的作用。相对来说,烘托的篇幅可以小一些,一两句的烘托也可以收到相应的效果。而衬托的篇幅可长可短,主要看效果需要怎样。《故乡》里的杨二嫂,是个衬托人物,写得很多,因为一两句话不足以刻画这个和闰土形成对比的人物。《孔乙己》中“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短短一句话,就可以和下文穷途末路的孔乙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三种手法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用法,它们往往在文学作品中是“并肩齐行”的,有时是融合在一起的,我们没有必要区分它们在文中的“高低贵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325792.html

相关阅读: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