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授《腐乳的制作》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腐乳的制作》是生物技术实践(选修一)中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卓有效果的一个知识内容,但是学生学习腐乳制作的理论知识时却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记忆量、理解难度较大,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让学生更轻松的记忆和理解呢?这就是老师们需要动脑筋的地方了!我认为: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做到一个“巧”字,这些难点还是可以很好地突破的,下面我来和同行们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吧!

 

一. “巧”用logo进行课堂导入

 

本课题中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背景素材那就是老北京著名小吃——王致和臭豆腐,可是在课堂教学时容易因为对素材的理解不够,而发生对它的利用浅显的情况,也就是仅仅向学生简短地介绍了它的来历,把它当成了一道课堂教学的开胃小菜,但是我发现这个素材如果进行深度挖掘,那么它就可能成为一道课堂教学的大餐。

 

现如今,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互联网上,logo是我们到处可见的,它们夺人眼球,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简洁而充满创意,发挥了很好地视觉传达的作用,logo已经成为了人们理解生活的一部分了。所以在本节教学的课堂导入上我也巧用上了一个logo,这样我就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了!

 

师:(课件展示一个logo)这个logo大家知道吗?

 

生:是老北京的小吃——王致和臭豆腐(同学们纷纷相互交流)

 

  师:对!当然这里所说的臭豆腐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腐乳。这种腐乳的历史悠久吗?为什么?

 

生:悠久,因为一看王致和的装束和长长的辫子就知道是清代的人。

 

师:是的,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大家觉得腐乳吃起来怎样?好吃吗?

 

生:闻着臭,吃着香!

 

师:对!其实制作腐乳并不难,在家里就可以自制,闻着臭,吃着香,形成了腐乳的特殊的中国味道,那么腐乳臭从何来,香又从何来呢?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这节课《腐乳的制作》吧!

 

利用logo进行课堂导入,不仅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民族品牌的强大,增强对中国人智慧的崇敬,培养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很好地进行了情感教育。

 

二. “巧”挖故事创设情境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王致和发明腐乳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而且蕴含着腐乳制作的原理,所以如果我们对故事进行巧挖掘,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可以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

 

1.为什么豆腐块上会长出白毛?

 

2.为什么要撒上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块腌起来?

 

3.腐乳的闻着“臭”,“臭”从何来呢?吃起来又“香”,“香”从何来呢?

 

4.腐乳的营养价值高吗?吃腐乳对健康有利吗?但又能能多吃吗?

 

在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到了腐乳的制作的原理:以豆腐为原料,利用了毛霉等多种种微生物进行了发酵而制得;为什么闻着臭?是因为微生物发酵是分解豆腐中含硫的蛋白质而产生的H2S而形成的;吃起来香的原因是微生物分解蛋白质时产生的多肽和氨基酸可以产生美味。

 

很快在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学生认识到了腐乳的制作原理。

 

三. “巧”用视频资料学习制作流程

 

前段时间,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一部北京电视台拍摄的一部记录片《这里是北京—舌尖上的北京之北京人也好重口味》,记录片里深入介绍了北京的两种有名的腐乳,分别是王致和臭豆腐和老才臣酱豆腐,并详细介绍了王致和臭豆腐的制作车间和制作流程,我觉得让学生看上这一段视频资料的同时,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腐乳的制作流程,同时对比教材中介绍的家庭制作腐乳的历程进行对比,这样可以深入的了解腐乳的制作工艺。

 

一些老师很多采用自制的腐乳制作流程的视频展示给学生看,但我发现这些视频不能够 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学生更对王致和这样的著名腐乳的制作更感兴趣,学生通过对比教材流程,发现其实两种腐乳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但是也用差异,王致和腐乳更规模化,制作时用的是特殊的提纯毛霉菌种,同时制作车间能有效的避免杂菌的污染,所以品质更高。

 

 

 

 

 

 

 

 

 

 

 

 

 

 

 

 

 

 

 

 

 

 

四. “巧”用信息图帮助学生系统化记忆

 

有专家曾说过,现在人类已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要做一个善于用图形来思考的人,养成以图形思考的习惯,以图形为武器,会让想法和思路变得更加系统有条理,所以我认为我们教师也应懂得用“图”来说话,用“图”来帮助学生思考,而借助信息图正好能达到这个目的。本节内容中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很多,那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适时的利用信息图能帮助学生记忆,增进学生对于制作流程的理解。

 

 

 

 

 

 

 

 

 

 

 

 

 

 

 

 

 

 

 

 

 

 

 

 

 

 

 

 

 

 

 

 

 

 

 

 

 

 

 

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见,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者不应该墨守成规,应该多思考,出奇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72802.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实验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