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 要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分析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它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改进方法等。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实验设计题 解题方法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实验设计题注重对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考查,包括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技能和实验分析表述等。实验性试题特别是新实验设计题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此可以预料,设计性实验题将成为今后高考实验命题的主要题型。下面介绍实验设计试题的一般解题方法与策略。

 

1 了解题目要求

 

解题先要认真审题,找到关键词,才能明确题意并少走弯路。首先要明确这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其次要明确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即要探究或验证的“生物事实”是什么?或者是此“生物事实”的哪一方面?

 

2 分析实验原理

 

明确实验目的后,要分析该实验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了生物学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哪些方法和原理?实验基本原理是设计性实验的基础,要研究实验,只有明确实验的原理,才能真正掌握实验的关键、操作的要点,进而进行实验的设计、改造和创新。实验原理一方面可来源于题干,另一方面也可来源于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即可通过解读题干或联想课本相关知识来获取实验原理。如“探究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实验的实验原理为:淀粉遇碘变蓝,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3 明确实验变量

 

变量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据其在实验中的作用,可分为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两类。

 

3.1 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也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适温、高温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3.2 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有干扰作用。例如,上述实验中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以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的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实验操作程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三组实验是等同、均衡、稳定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三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在实验结果中产生额外变量,出现干扰,造成误差。实验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或减少额外变量,以减少误差。

 

4 分析实验材料用具,明确实验条件

 

4.1 生物实验题中已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

 

根据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认真分析题中所提供的器材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应该怎么用?在该实验中是否必须用到?都应作好充分的考虑。

 

通常题中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一般应充分利用,另外除非题目允许,否则自己不能随意增加试剂和材料。如果题中明确地说明了从题中所提供的器材中选取所需的进行实验,就要准确地判断和选取实验所需的用具和材料,防止少用或多用。其实这也相当于隐含条件,只要你分析判断准确,在实验设计时就不会有所遗漏。

 

4.2 自行确定实验材料和用具

 

这类题型看似灵活,实则更能把握。实验器材使用要科学、恰当,并且效果要好,这就需要根据实验步骤与要求等,联系相关的生物学原理,迁移运用教材相关实验中的实验用具,选择好器材才能准确地设计好实验。

 

5 设计实验步骤

 

了解生物实验的一般步骤,是快速作答的捷径。尽管不同的生物实验,根据其实验内容和实验进程可分为简繁不一的若干步骤,但大多数常规实验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设计:

 

第一步:实验分组

 

也称为实验组装,即选取题干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对实验对象进行平均分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并编号,注意相应的无关变量(如实验对象的大小或体重、个体数量、长势或健康状况等)要保持一致。一般可采用以下表述形式: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平均)分组,分别编号为甲、乙、丙;或选择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平均)分组,分别编号为1、2、3。

 

第二步:设置对照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不同处理,即实验条件(实验变量)要不同。要注意尽量实验能体现“单一变量”的词语,如我们常在实验过程中强调“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数量大小相同的种子”、“置于相同并适宜条件下培养”、“加入等量的清水”等均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第三步:相同处理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置于相同的适宜环境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即让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以免产生额外变量。这一步也可分散穿插在其他各个步骤中。

 

第四步:观察记录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与结果,或收集记录实验数据。因变量可能有多种具体的指标,因此观察和记录因变量时应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要求能较好反映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易于观察和测定。常用的关键词有“……一段时间后(或定时)观察(或测定)……,做好记录(并计算出平均值”等。

 

这是实验步骤的一般设计模式,由于实验设计是一种开放性试题,可能存在多种实验步骤和方法,这要看题目的具体要求而定,如有的实验中第一步和第二步可进行调换,也有的实验中没有第一步中的相关处理,分组与编号也与第二步合并在一起。无论如何,实验设计时一定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好要分析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性,或几个相关实验的延续性,安排实验的最佳程序,防止实验步骤不严密、不科学。

 

6 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

 

实验结果是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实验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的一种推论。根据实验原理及记录下来的实验现象与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科学的结果与结论和实验现象之间要符合科学逻辑,符合生物学原理。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又可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

 

一是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假说或推翻假说的信息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的实验前并不知道实验结果,实验过程在于努力探索实验结论,重在实验过程的探究,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实验人员的独立探索、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因而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结果与结论是未知的,实验前需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预测实验结果不唯一,大多有三种可能:变量促进结果,变量抑制结果,变量与结果无关。预期实验结果时的表述方式为“若……(注:接预期的实验现象),则说明……(注:接预期的实验结论)”。

 

二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下来验证、检测实验结果能否达到实验原理所描述的结论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的实验前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实验过程在于努力获取预期的实验结论,重在实验结果的获得,实验目的在于使实验人员能了解该实验的操作方法、步骤,以达到熟悉生物所固有的实验现象特征。因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唯一的,即实验原理所描述的结果,预期实验结果时的表述方式为“A组……(注:接实验现象)”、“B组(注:接实验现象)”。

 

7 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实验选材的合理性,如:所选材料应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如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中应选择“白色或近白色”的材料;所选材料应容易获得,尽可能选择无明显季节性、地域性的材料;所选材料应价格便宜。注意操作细节的合理性,如溶液或培养基灭菌后是否要冷却后使用?酶促反应的试管如何加热?是直接加热,还是水浴加温?用酒精溶解叶中叶绿素时,酒精直接或隔水加热?不同的情况下要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水,如清水、池水、凉开水、蒸馏水、生理盐水。实验中若要使用有毒物质,应怎么使用?使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进入动物体内的方法应如何操作?是饲喂,还是注射?同时还要注意操作顺序的合理性和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等。这些在实验设计前都应充分地考虑,才能准确、完整地设计好实验。

 

以上只是解答一般综合实验设计题的思考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应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做出最合理的答案。

 

8 例题赏析

 

8.1 探究性实验

 

某实验小组要对“低温是否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进行实验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第一步:组装渗透装置两套,分别编号为1、2。

 

第二步:在两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长颈漏斗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保持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第三步:对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1组用水浴锅加热至37℃,2组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

 

第四步: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漏斗的液面刻度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是通过测定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即              作用速率来进行探究的。

 

(2)此实验的自变量是        ;为了直观地表示相对速率,用         作为因变量。

 

(3)该实验可能的结果与结论是:?

 

①若1组漏斗液面比2组高,则说明                                       。

 

②                                                                      。

 

③                                                                      。

 

(4)如果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了“低温能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那么对于生物活细胞来讲,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①                                                                      。

 

②                                                                      。

 

答案:(1)渗透 

 

(2)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温度环境  漏斗液面高度的变化?

 

(3)①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且运输速率减慢;②若2组漏斗的液面比1组高,则说明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且运输速率加快;③若1、2组漏斗的液面高度相同,则说明温度高低并不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4)①低温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其功能;②低温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呼吸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析:本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关键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该实验是通过处于不同温度条件的渗透系统中漏斗液面高度的变化,探究温度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温度环境,因变量是漏斗内液面高度的变化。由于实验目的是探究“低温是否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所以,有可能影响,也可能不影响。如影响,则又分低温能促进渗透和抑制渗透两种情况;如没有影响,则两组的液柱高度一致。分析低温影响活细胞跨膜运输的原因时,应从跨膜运输的方式入手,跨膜运输与膜的流动性有关,另外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还需要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从而找到解答该题的突破口。

 

8.2 验证性实验

 

为验证适宜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在实验方案中的空格中补上适当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一)实验方案:

 

(1)实验材料与药品:10-5mol/L生长素溶液、pH分别为5.0、9.0的缓冲液、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若干、镊子、刀片、刻度尺、培养皿等。

 

(2)实验步骤:

 

①材料处理:选择在黑暗中萌发的           的小麦种子若干,用镊子取其胚芽鞘并切掉尖端,平均分成三组。

 

②将平均分组的胚芽鞘放入编号为1、2、3的培养皿中,加等量的不同试剂,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③一定时间后                       ,并进行若干次重复实验,记录结果。

 

(3)实验结果:

组别

处理方法

结果

1

10只胚芽鞘+10-5mol/L生长素溶液

 

2

 

胚芽鞘生长不明显

3

10只胚芽鞘+pH为5.0的缓冲液

胚芽鞘生长明显

(二)问题:

 

(1)步骤①中切除胚芽鞘尖端的目的是                                   。

 

(2)步骤③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                 ,其他步骤中还有哪些措施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

 

答案:(一)(2)①生长状况一致      ③测量并统计各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

 

              (3)

组别

处理方法

结果

1

 

胚芽鞘生长明显

2

10只胚芽鞘+10-5mol/L生长素溶液+pH为9.0的缓冲液

 

3

 

 

(二)(1)排除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的干扰

 

(2)减小实验误差(一次实验的偶然性太大)     选择生长一致的幼苗、平均分组、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测量并统计各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

 

解析:本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目的是验证适宜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从而促进细胞伸长。所以实验设置中要有一组用10-5mol/L生长素溶液处理胚芽鞘,即第1组,另外还要用pH分别为5.0、9.0的缓冲液处理胚芽鞘,即第3组和第2组。如果第1组与含有H+的第3组实验结果一致,即胚芽鞘生长明显,则有可能是H+发挥了促进作用,但是不能肯定是H+发挥的促进作用。若通过第2组实验证明在碱性(无H+)条件下胚芽鞘生长不明显这个事实,则可说明是H+发挥了促进胚芽鞘生长的作用,从而得出第1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因与第3组一致:含H+。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77660.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实验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