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作文常见失误总结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存在的失误,大体上说可以归纳为七个;“不”:

一、审题不准。

不少考生误以为题目宽泛,写作时也可以不着边际,于是不用心审题,随便立意,其结果偏离话题。2002年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为数不少的考生不认真审题,仅仅就协作、互惠、双赢等作发挥,严重偏离了题目要求。2003年的话题包含了两方面意思,即感情与认知的关系,但是一些考生的作文里只有感情没有认知,或者是只有认知没有感情,忽略命题关系双方,片面地只写一方。2005年话题;铭记和忘记;是一组应当辨证理解的关系双方,而有些考生只写;铭记母亲给予自己的爱;等单方面的事情;有些考生平行罗列命题关系双方,没将二者有机结合,虽然也写了应该忘记什么、应该铭记什么,但是二者没有联系,也没有对题目进行深化和升华。

二、概念不清。

由于不明白话题中主要概念的内涵,随便用意思;差不多;的词语顶替,轻则偏离话题,重则另立话题。2006年福建高考作文话题之一是;留一点空白;,对于;空白;这个概念,可有的考生误作;后路;,有的考生误作;过失;,有的考生误作;荒废、虚度;,有的考生误作;明智;,其结果;一着走错,满盘皆输;。还有一个话题是;戈多今天已经来了;,;戈多;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物,或者一种信念、一个理想、一种期待;可以是作者自我,也可以是他人他物;可以实指,也可以虚代;;;戈多;作为人、物、理念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审美性、象征性、哲理性、多义性和宗教意味,侧重于指向精神家园的建设与人生理想的树立,弄不清;戈多;的寓意,自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三、材路不广。

学校生活单调,平时积累匮乏,临场作文选材捉襟见肘,只好选择自己同学的相关事例作为论据,或者在自己的家庭中选择事例作为论据。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有的考生写自己的同桌不听取语文老师的指导,语文考试不及格;写自己的母亲相信自己的教育方法获得了成功。这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转来转去的论据,很难有较强的说服力,文章也显得幼稚。还有考生胡编一些幼儿化的故事来完成作文。另一种做法是套用时文以解决燃眉之急,把报刊杂志上与话题有关的故事复述一下,有的虽一时瞒过评卷老师,甚至得满分,但后来又往往被披露出来,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胡编乱造故事的,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材路闭塞无从下笔。

四、立意不高。

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有篇作文的基本观点是:一切没有绝对,意料之外的事很多,这在情理之中,我们应该对其有足够的准备,才能成功应对。这样立意相当肤浅,再加上在论述过程中,多是涉及;出人意料;的内容,很少提到;情理之中;,更没有谈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能达到;基本符合题意;的要求。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有的考生从;人要善于玩弄心计;的角度立意,评价薛宝钗是有能耐的;新新女性;,这种立意反映出了考生思想认识上的偏颇;有的考生羡慕冬妮娅的出身、曹操的权势,流露出庸俗的思想;有的考生大编特编周游列国时的艳遇,趣味低俗,粗鄙不堪;;由于思想格调不高,甚至错误,不合;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表达再通畅,也难以得到理想的分数。

五、扣题不紧。

有一种作文,从头写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也就是说从没有点及话题,结果很影响成绩。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主意显露,紧扣话题,当然不必画蛇添足,故意点题。如果只是一般的文章,或者文意隐晦,还是需要扣题之笔的。事实上写得好的文章总是善于扣题的。还有一种作文是在每一段开头、结尾和中间都跟话题中的某个关键词扯上关系,但是把这些字眼抽掉之后,就完全是另一篇文章。表面看步步切题,其实一点也扣不住题。显然,光有扣题的技巧还不够,还需要从内容上扣住话题来写。不过相对而言扣题总比不扣来得好,因为它毕竟是合乎题意的外在表现。

六、文体不明。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认识不够充分,片面求新,摈弃自己有可能写好的记叙文、议之类文体,去写散文、小小说、寓言故事等没有把握写好的文学形式,结果写出来的作文不伦不类,让人啼笑皆非。这与文体不限要采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没有矛盾,主要是提醒考生要量力而行,不切实际的文体;求新;往往适得其反。

七、书写不佳。

还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是作文的书写。字体太小、笔画太细、字迹太潦草,扫描到电脑根本看不清,据统计每30篇作文就有1至2篇几乎无法辨认,这又怎能得到好的成绩呢?平时要注意书写,争取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方便阅卷;,减少隐性失分。上面着重谈论近些年高考作文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应以此为鉴,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作文复习备考更具针对性,也更富有成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213463.html

相关阅读: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辽宁卷: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