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讲解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讲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1.学习重点:

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养成良好的读诗趣味.

2.学习方法:

⑴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⑵把握意象.所谓意象,就是诗人运思而成的

寓意深刻的形象. 简言之,

即融有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之意象.

①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韵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能够解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

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 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

⑶感悟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或氛围,就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则远远超过了个别意象的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给人以巨大美感.把握意境,可以从把握意象入手;还可以从诗人的表达技巧入手.

⑷咀嚼语言.

⑸明辨诗歌的表达技巧.

2.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南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

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式样.

⑵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⑶词根据乐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字;长调,91个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悬殊是很大的.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就是把一首

词分为两段,叫片或阕,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三叠,四叠,

即三段四段,较少见.

⑷沁园春,词牌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 句,五平韵.《沁园春》属长调.

思考题:

1.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描绘这幅画面的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哪些词语具有表现力 为什么

意象:秋,湘江,万山 ,层林 ,百舸,鹰 ,鱼 ,长空 ,万类 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寓情于景

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雨儿轻快的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空间转换顺序

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①"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④"翔"字用得也相当精妙."漫江碧透"一句突出可湘江的清澈,"鱼翔浅底"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影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翔"字不仅仅的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词语极富表现力

2.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一派绚丽的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呢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高涨的情况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共产党内部,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

资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

权问题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3.中国古人一提到秋,总是伤感,寂寞无可奈何居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毛泽东同样写的是寒秋景

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

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古代文人一般都有悲秋情结,所写秋景也大都有肃杀,感伤的情调,作为一种传统,也可算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陈陈相因,大多走不出悲秋的老路.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士大夫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作为以天下为己任,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

胸襟的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不

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

然有别.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古人写秋的诗词 :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课堂练习

⑴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què) 携来(xié) 百舸争流(gě)

B.奇葩(pā) 橘子(jú) 挥斥方遒(qiú)

C.岁月稠(chóu) 峥嵘(zhēng) 浪遏飞舟(è)

D.惆怅(chàng) 寥廓(guō) 沁园春(qìn)

D

⑵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问题

①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的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

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

绕过橘子洲头,北向流去.

C

②对这首次词上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头两句都省略了介词,应理解为"独立与于寒秋,湘江向北流去."

B."万山"的"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C."长空"是形容天空辽阔,"浅底"是形容江岸边的水浅.

D."怅寥廓"写出了因宇宙广阔引发的激昂慷慨的思绪.

C

③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眼前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足点(橘子洲头)和诗人"独立"的高大形象.

B."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静态色彩的描写,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

C."百舸争流"突出船多船快,"鹰击长空"着意突出力度,"鱼翔浅底"见出自由自在.三句点明"万类

霜天竞自由".

D."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

苍茫大地",包涵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拟

人的手法."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D

④下列对词的理解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A."层"字写出树林的高低远近;"染"字写出了树木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叶遍布的景象.

B."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争"字写出船只来往繁忙的景象.

C."击"字写出了苍鹰飞翔高空的雄健姿态;"翔"字写出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与惬意.

D."万类"写尽了一切生物;"竞"字

写出了它们之间的搏斗.

D

⑤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才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

B."怅"紧承"看"而来,"问"由"怅"而发.

C.这句话主要是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人定胜天的思想.

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着自然界,

民族,国家等丰富的内涵,实质上诗人已提出

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

C

⑥这首词上片的主要意思是

A.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B.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描绘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的景色.

D.描绘了壮美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D

1.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讨论:

"曾""忆"

一般来说,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在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

2.联系历史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意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233181.html

相关阅读:2013高考作文指导:满分作文夺魁的八大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