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层指导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把学生分开层次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能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根据我们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三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了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要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而学生(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又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在初二几何“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鼓励C、D层次学生回答)。

  然后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个命题的已知求证。该学生板书后,通过让C、D层次学生提问,该学生作答、老师再引导的办法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

  求证:MN∥BC,MN=(AD+BC)

  接着,我要求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要求: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明,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D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引导1: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引导2: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

  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A层次的少数,B层次的多数,C、D层次全部还是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引导3:如图(略),在梯形ABCD中,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B层次部分、C和D层次的多数学生还是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引导4:如图(略),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285711.html

相关阅读: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