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互联网的兴起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表现: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上网计算机总数和上网用户总数迅速增加
2、影响: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网络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引发了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引发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


当人们谈及“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雅虎的杨致远和亚马孙的贝佐斯,却很少有人提到互联网的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然而,正是由于蒂姆的贡献,才促使了信息革命的发生,使互联网由少数精英使用的信息传输渠道,变成了供全世界所有人共用的知识百科全书。
1976年,从小就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蒂姆从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供职于英国一些高技术公司。1984蒂姆来到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担任软件咨询工程师。在此期间,他为自己的资料存储设计了一个使用随机联想作为信息存储方式的软件,取名为“询问(Enquire)”。这个程序从未公开过,但它构成了日后互联网概念的基础。   
1989年,他提出了一个称之为“WorldWideWeb”的全球超文本项目计划,以便人们能够将各自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网络共享。他以自己的“询问”软件为基础,从1990年10月开始工作,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个超文本浏览程序的编写。1992年夏天,这个软件在互联网上公开使用。
虽然媒体很少提到蒂姆?伯纳斯?李,但人们的确没有忘记他。仅自1995年以来的5年间,即获得了不下20种学术称号和奖励。1999年,蒂姆的《编织互联网》一书,当年即被《商业周刊》评为最佳10本商业书籍之一,《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百名最有影响的人物时,蒂姆?伯纳斯?李作为发明家名列其中。不久前,美国《网络计算》杂志评选在过去10年中对电脑业影响最大的10个人时,蒂姆又位居第一。人们称他为“互联网之父”。2004年首届芬兰“千年技术奖”的颁奖仪式上,蒂姆?伯纳斯?李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科学家。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报刊业走向繁荣的历程:




报刊的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2)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3)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
(4)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特点: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①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②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了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③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④它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之巨已有别于传统社会。
(3)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影视事业的发展



影视事业的发展:

(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2)1905年,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
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中国电视发展的进程: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普及的因素: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3)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
(4)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新中国电影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电影事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喜人成就。
1、首先,各类型的制片厂纷纷建立。
其中以生产故事片为主的制片厂有北影、八一、长影、上影、珠影、潇湘、西安、峨影、广西等九个规模较大或历史较长的制片厂,70年代末又先后建立了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天山、内蒙和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
此外,还建立了各种专业制片单位,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及拍摄科学教育影片的北京科影、上海科影以及农业电影制片厂。为了进行电影的国际交流、满足国外与港台在合作制片上的需要,建立了上海译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深圳影业公司和福建电影制片厂等。
2、其次,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国城镇的发行放映网。建国以来,为充分发挥电影的教育与娱乐功能,我国已建成一个从中央到省、市、县、镇管理有序的发行放映体系。
3、第三,科研与电影工业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为了推动我国影片生产顺利进行和电影等业向前发展,除在电影制片单位中设立工程技术部门外,还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影工业。电影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日趋正规化、合理化,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

1958年5月1日19点整,在北京市内30多架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以广播大厦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这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随后,新华社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正式诞生,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电视事业。1958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1958年12月20日,后来以“土法上马”著称的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赶在新年前也与观众见面。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试验性电视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兴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293919.html

相关阅读:最差劲的五个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