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课堂提问是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是中学教师有较高智能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对课堂提问的原则、功能、技巧的认识程度决定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动性的差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思维的成败,因此,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是课堂的设问。课堂设问的精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我特别注意提问、设问的技巧。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问,诱发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很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高中立体几何题“三垂线定理”,它叙述了斜线、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以及平面内一直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规律,这一节课开始可在复习平面的垂线与斜线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⑴平面的垂线与这个平面内任何一直线关系怎样?⑵平面的斜线难道不可能垂直于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吗?⑶该平面内的直线满足什么条件就和斜线垂直了呢?由此引入课题,展开层层论证,开辟了知识新领域,激发学生求知的新兴趣。

  二、制造悬念,培养兴趣

  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认识过程。最终,悬念得以解答,使学生获得知识,学得乐,记得牢。如提问:“过两条相交的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1个”。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过小的提问,没有深度。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他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对“相交”、“平行”、“重合”、“异面”这4种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适当的提高,肯定比第一个提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但,如果课堂提问深度和广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过多,超过了学生力所能及的程度,那就不恰当了。因此,课堂提问深度要适当,提问所含的信息量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因为过分的容易和困难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只有当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也即“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时,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三、提问应注意频度和分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在常见的课堂中,老师们在提问时,平均一分钟要提2至3个问题,而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一、二秒钟。这种频率的问答,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大家都会;要么只有个别学生能跟上,大部分学生是人云亦云(如果是集体答问),通常学生还没有想好,老师就重新组织问题或请另一位学生回答。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回答问题的自信,减少思维,因为学生知道,答不出来没关系,过一会儿老师会去问其他同学。罗教授研究了两种等待时间: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和回答后的等待时间,建议最好给学生3至5秒的思考和答题时间,特别要给较差学生更多时间。较长的等待时间意味着更多的、自发的恰当性回答,较少的变化不定的回答,更多的思辩和更多的学生提问,对教师来说则意味着增加灵活性,降低提问次数和增加问题的多样性。这里必须说明两点,一是回答问题后适当的停顿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行动作出评价,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作出适当反馈和准备下一个问题赢得时间。二是上述的3至5秒是一般意义上来说的,它还和问题的难度及其他一系列变量有关,在特定的数学课堂和数学问题上应是变化着的,它还有待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掌握。

  四、课堂提问应重视分析学生信息反馈。

  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中应用反馈原理十分重要,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使学生强化正确意识,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对教师来说,可使教师掌握情况,了解情况,改进教学,找出不足,因材施教。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因学生回答问题不合预定要求,教师怕时间不够和打乱教学计划,不去分析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心理状况,不去分析学生为什么这样想?这种想法是否带有普遍性?价值如何?没有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把自己的意见“灌输”给学生,其结果窒息了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提问:“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吗?”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正确”。教师如果只用一个反例(常用图形表示)说明此结论是错误的,而不去剖析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这样实际上只是把这个问题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事实上,学生的错误是由于原有的观察和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把这个问题与平面几何中“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进行了类比而得出的。当然类比是数学中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是个好方法。教师如果借此指出运用类比这种思维方法应注意的地方,因势利导,对学生今后解决问题进行正确思维活动无疑大有好处。因此教师提问之后,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加以分析,重视其反馈信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思维活动,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表达须清楚、明确,有艺术性,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而且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知识生长点,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材,这样的课堂提问才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必定较好。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步新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06275.html

相关阅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