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严谨的学科,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将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除了应用于具体计算之外,更是对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改变观念,加强对数学思维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素质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放弃后进生,让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的工具。鉴于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以“赏识”、“鼓励”为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例如,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我曾经安排了这样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利用6根火柴,拼成四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问同学们:“能做到吗?”这时一个后进生在下面说“能”,我就把这个机会给了他,他说:“可以将这个图形拼成三棱锥。”我马上点头回应,肯定了他的回答,并继续引导他说出原因。由于之前已经讲过三棱锥有6条棱,因此回答这个题目并不难,6根火柴棍就相当于6条棱。通过这一小小的互动,这名学生提高了信心与积极性,其他学生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普遍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认可,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发挥“赏识”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在思考中有所进步。

  二、挖掘学生的内在思维潜力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可促进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前文已经提到过,兴趣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求知欲望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尤其注重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与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答周围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提高了学生兴趣,满怀信心地加入到数学学习中。针对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学会分段分类,提炼难点,让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有关解方程应用题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很多学生没能掌握应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还停留在小学数学的解答方法,认识不到等量关系,就不能列出正确方程。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讲解列代数式的相关知识时,应有意识地为列方程解答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找出已知和未知的内在关联。可以通过画草图的方式,再加上例题讲解与习题练习,让学生逐渐提高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使不同题目,也可以应用不同思路列出方程,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大多数学生都可掌握列方程的思路与方法,即使遇到难题也可积极解决。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避免受到经验思维的阻碍,提高探索精神。

  三、引导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利用新方法、新思路、新角度解决熟悉的事物,并在相同或者类似中锻炼不同思维。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心理需要,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探索心,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发散点,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末页共3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06790.html

相关阅读:2015年高考数学答题技巧:审题要慢 做题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