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贞观之治”的出现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贞观之治含义:


唐太宗为帝一朝,确如其名──世民──济世安民。统治过程中,唐太宗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终于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1、概况:
①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②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评价:
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贞观之治的表现: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卷193,唐记九,贞观四年


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上曰:朕为兆民之主,皆欲使之富贵。若教以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贵矣。轻徭薄敛,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资治通鉴》卷196,唐记十二,贞观十六年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唐太宗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太宗时期实行积极开明政策——民族团结发展:


1、原因:贞观之治,统治稳定,国力增强
2、措施:
①武力征服(战而后和)629年,唐太宗发兵打败东突厥,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设置管理机构设置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因统而治,重用首领,安抚少数,统治边疆。
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 ——保证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畅通
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③政治联姻(和亲)。使唐朝和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3、实质: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
4、影响:促进民族交流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39086.html

相关阅读:措施类和意义类主观题的解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