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孟子是个讲 逻辑 的人吗? 韩振华 众所周知,孟子具有 舍我其谁 的道义担当,其 好辩 固然出于 圣人之徒 之身份自觉与 欲正人心,息邪说,诅?行,放淫辞 的考虑,但对于论辩本身 孟子是个讲“
逻辑”
的人吗?
韩振华
众所周知,孟子具有“
舍我其谁”
的道义担当,其“
好辩”
固然出于“
圣人之徒”
之身份自觉与“
欲正人心,息邪说,诅?行,放淫辞”
的考虑,但对于论辩本身而言,“
初衷”
的正当并不能保证“
方法”
的得当。那么,孟子除了是一个“
喜好”
论辩的人,是否也是一个“
善于”
辩论、“
长干”
说服的人?换句话说,在与他人争辩时,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能否说孟子是一个擅长诡辩、狡辩,或者惯以气势压人的论辩者?
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以上问题或许多余;即便孟子之后的读者并非出于儒学阵营,但倘若他对儒学经典的诠释历史有些了解,恐怕这些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如此,《孟子》接受语境的变迁,以及《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首先,从《孟子》诠释史来看,其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汉书·
艺文志》置《孟子》于“
诸子略”
之中,说明它最初仅是一部子书,虽然汉人那里有可能已被用作辅助儒家“
五经”
的“
传”
,但毕竟还没有取得“
经典”
的地位。到中唐时,韩愈在《原道》等著作中多有推崇,《孟子》的地位才得到提升;五代蜀主孟昶命人刻儒家“
十一经”
,包括《孟子》在内,则是《孟子》首次跻身诸经之列。之后,发动“
熙宁变法”
的王安石进一步推崇孟子,至南宋朱熹将《孟子》编入“
四书”
,《孟子》的“
经典”
地位获得最终确立。简而言之,今人是将《孟子》视为一部儒家“
经典”
来看待的,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
微言大义”
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面对这部“
经书”
,这种与信仰过度纠缠的心境当然利于开显《孟子》的“
隐晦言说”
,但也易于遮蔽《孟子》文本具有的某些瑕疵。
其次,《孟子》一书编撰者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历史与记忆的回溯往往也是一种“
过滤”
和“
重构”
,记述者有意或无意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接受效果。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孟子》一书中呈现出来的告子言论总是极为简约的,只是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功能,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因为缺乏除《孟子》之外其他文本的支撑,而处于历史的晦暗之中。因此,后人对孟子与告子(以及其他对话者)的信息了解是不对称的。如《孟子·
告子》中记载的每一场孟、告论辩,都是以告子一些极为简化的、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作为收煞,不过,倘若那些论辩果真发生过,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努力去补足告子的辩文呢?
与国内学界不同,海外汉学界的《孟子》研究和理解在接受语境上更少传统经典诠释的牵绊;在面对《孟子》文本时,西方学者更能从一种“
旁观者”
的视角来审视、考究每一场论辩的推进过程。尤有进者,在西方逻辑学、修辞学、语义学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往往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事实上,自西方学院派汉学奠基伊始,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多有论列。笔者的意图并非在引西学之长,济国学之缺,而是期望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孟子》文本的复杂性,丰富国人对于《孟子》、对于西学的认识,由此加强与国际学界交流、对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以此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对自身哲学、思想和学术的建构与创新发挥镜鉴和启示之功。
(本文有删改)
6
.关于“
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
边”
原因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孟子除了是一个“
喜好”
论辩的人,也是一个“
善于”
辩论、“
长于”
说服、讲逻辑的人。
B
.《孟子》接受语境的变迁和《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会让并非出于儒学阵营、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偏向孟子这一边。
C
.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
微言大义”
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面对《孟子》,而完全遮蔽《孟子》文本的瑕疵。
D
.《孟子》一书的编撰者有意或无意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接受效果,决定了读者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孟子》的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它最初是一部子书,在受到韩愈、孟昶、王安石、朱熹等人的推祟之后才逐渐确立“
经典”
地位。
B
.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告子言论在《孟子》中只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功能,只有极为简约的呈现,读者不清楚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
C
.《孟子》中记载的每一场论辩,都是以孟子的论辩对手的一些极为简化的、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结束。
D
.相较国内学界,西方学者更能从“
旁观者”
的视角来审视、考究《孟子》中论辩的推进过程,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论辩而言,“
初衷”
的正当比“
方法”
的得当重要。也就是说,只要具有“
舍我其谁”
的道义担当,辩论可以不讲逻辑。
B
.儒学阵营的学者笃信孟子学说,认为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其它阵营的学者则认为孟子擅长诡辩、狡辩,惯以气势压人。
C
.后人对孟子与告子的信息了解是不对称的,我们如能换个角度,努力去补足告子的辩文,就会发现告子并非被驳倒而哑口无言。
D
.作者介绍西方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的论列,能丰富国人对于《孟子》的认识,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6
.B
(A
项答非所问。C
项偷换概念,是“
易于遮蔽”
,不是“
完全遮蔽”
;原文“
瑕疵”
前有“
某些”
。D
项绝对化,原文说是“
在某种程度上”
决定了后人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
.C
(以偏概全,文中只举了“
孟、告论辩”
的例子。)
8
.D
(A
项无中生有,文中无此意。B
项,原文第二段说并非出于儒学阵营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C
项混淆或然与必然,文中只是提出了“
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
的疑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25175.html

相关阅读:《中华礼仪的当前价值》阅读答案
《人生需要这样一次旅行》阅读答案
《关羽崇拜 李国文》阅读答案
《“国学”断想》阅读答案
《“中文教育”之百沧桑》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