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随着社会的高速进步与发展,人类知识呈几何级地增长,“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语).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而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加深,思维要求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增加,老师讲解课时的减少,学生课后自由安排时间的增加,许多同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致使成绩下降,甚至影响部分同学的学习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中去探索,去发现,提高思维能力,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思路.笔者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下面就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反思.

  一、指导预习,培养习惯

  指导预习是学生自学的第一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掌握大意,理出疑难点,加强听课的针对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学生预习前提出问题,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使预习更有目的性、更扎实.预习的要求不宜过高,难度不宜太大.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读

  指导学生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2.圈

  即圈点勾画,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关键字眼、划重点.“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简单地整理出来.

  3.疑

  这是预习的深化.疑,就是要求在精读教材,思考揣摩教材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

  4.思

  预习后,自己关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这样检查,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以便进行调整、改进.

  5.做

  做每节课后的练习,检查预习的效果.课后的练习的难度不大,基本上与本节的例题相似,做对了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做错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二、设疑引读,启发思维

  设疑引读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第二环节.高一学生开始接受自学教学,看书时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缺乏阅读的习惯,不懂阅读的方法,读书时一带而过,不善于进行思考;其次,高中学生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课文的特点是语句精练简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有的学生读书时犹如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不知“其味”;再次,对于数学的专用名词术语,抽象的数学符号更是不明词意,死记硬背.虽然许多地方没有真正领会,但又提不出什么问题,这就说明学生还不会自学数学.

  针对以上情况,在指导预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阅读提要,设计一些相关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看书时能抓住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思考问题,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了解什么,弄清什么.

  以高中《数学》(必修1)的“1.3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单调性(1)”一节为例:在学生阅读前,给出了以下阅读提要:1、单调函数的图像特征是什么.2、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刻画函数的点调性的概念;3、有几种途径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证明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看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将书本反复看上好几遍,边读边思考,运用主动获取的知识来分析,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在概念、重要的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下面打上标记,从而使自学章节的基本内容在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655059.html

相关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初高中数学连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