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文本意蕴探析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浙江杭州文澜中学 沈华

戍边四年,范仲淹亲身体验到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虽然经年累月不得归,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勒功”的豪情壮志和叹“民生之多艰,国势之衰微”的忧国忧民思想。《渔家傲·秋思》一文以对比、曲折、留白和白描等艺术表现方法,表达词人怀乡思亲的浓情、捍卫疆土的决心以及对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的忧愁。

一、对比

“去”与“留”的对比。塞下秋天独异的风景,令大雁飞往衡阳却无任何眷恋之意,“无留意”三字给人以雁去衡阳毅然决然的态度,纵使前路多艰,塞下之雁也怀“赴死”的决心,俨然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气概。飞离塞下的大雁,它们把衡阳的回雁峰视为了安放身心的故乡。较于常年戍守边塞的将士而言,大雁自然是幸运的,它们可以选择自由飞翔,而将士们却只能望乡解愁,对“边关”兴叹罢了。

“千”与“孤”的对比。词中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嶂”者,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也,“千嶂”,千里绵延的山峦,一如郦道元《三峡》中所描述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景致。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就坐拥于重重叠叠的山峰的包围中,突兀而压抑,通往外界的路被如聚的峰峦阻断,将士们的望乡之路也被隔断在崇山峻岭外,可是一座孤城又怎能盛放得下征人的离愁?千里屏障又怎能束缚思乡的心?

“一”与“万”的对比。久居塞外,生活之艰辛,非一般人能想象。范仲淹在词中,以一杯“浊酒”再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原貌,一杯浊酒无法消除将士对万里之外家乡的思念,浓浓的思乡愁绪无可遏制地蔓延开去。

二、曲折

所谓“曲折”,是指诗词语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形式。古典诗词的特征之一,在于语言不直接叙述,蕴藉委婉,或曲折倾诉,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其中真意。《渔家傲·秋思》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归无计”,戍守边疆的将士归乡之行无从打算。“归无计”实为“归有计”的隐语,将士们哪一个不想回家呢?只是边患未平,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而已。思归而不得归,将士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

“燕然未勒”为“燕然勒功”的曲折表达。将士无一不期盼“燕然勒功”,建功立业,恰如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东汉窦宪。现实“未勒”的无奈与心中“能勒”的渴望之间也充满了矛盾。加之当时的北宋积贫积弱,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勒功而返,谈何容易呢?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间的矛盾,使词人充满了无尽的苦闷与悲愤。此外,词末“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人不寐”,同样以曲折之语,传达味外之味。将士长期征战,睡眠本来就不足,为何秋寒逼人的晚上,他们不寐呢?显然,不是不想寐,而是不得寐。其中原委,正如词人所语,“羌管悠悠霜满地”,寒霜遍地,寒风凛冽,秋寒砭骨,将士岂能安睡?那悠悠的羌管之音,高亢而悲凉,声声入耳,催人泪下,扰人心魂。在这样的晚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那幽怨的笛声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千嶂,久久凝视着远方。

三、留白

诗歌中的留白,即含蓄。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渔家傲·秋思》中有两处留白,细细品赏,颇有意味。其一,在“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雁去衡阳却无丝毫的留恋之情,极为反常。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里写“归雁入胡天”,北雁入的是胡天,更是其栖息的家园。塞下的大雁何以弃故园而去衡阳,且无一丝留恋?词中的“风景异”给出了答案,然这样的解释还不足以充分说明雁去衡阳的原因。雁去衡阳“无留意”的更多原因是什么?词把空白留给了读者,同时也把想象的权利交还给了读者,我们尽可调动经验和感受、知识和体验,乃至整个心灵投入其中。词的开篇所指“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二字,言有尽而意无穷。“塞下”作为边界要塞之地,战事频,多纷扰,烽火连日,少有安宁,是以塞下大雁流离失所,远去流浪,正是为了躲避战火硝烟,如是,“无留意”的大雁是否也有被迫远离家园的痛苦与无奈呢?在这样的多事之地,终年不得归的将士,他们也无留意啊,他们何尝不想远离塞下?只因“燕然未勒”。其二,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凄寒的晚上,不寐的将士在想些什么呢?想远在万里的故乡,想梦里出现过的妻儿,想早日平定边患,想能勒功而返荣耀回乡……无边的情思蕴含在只言片语“人不寐”三字中,真可谓字字珠玑,意味无穷!

四、白描

全词的点睛之笔落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白描上。词人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白发”和“泪”两种形象,宛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最终定格于将士们的白发和眼泪,这能让读者追溯极尽自然简练之笔的意蕴,真切地感受词人所要传达的象外之象。

白发为何丛生?热泪又为何纵横?或因将士守边辛苦,或因将士思念家乡,或因将士有家难归,或因将士功业难成,凡此种种皆可以成为他们华发早生,泪湿衣衫的理由。然而这不足以让后人评述这首词为“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悲而不凉的“‘穷塞主’之词”(欧阳修语),“读之凛凛有生气”(黄蓼园语)。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守边四年,作《渔家傲》乐歌数阙。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北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是西夏出入关的要冲,每次战后城寨被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面对北宋王朝的软弱,以及不修武备和不重边功造成的边关数度告急的危情,面对宋军屡败,西夏军队长驱直入,边关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现状,作为戍边将领和诗人的范仲淹怎能不扼腕叹息和心生安边定国之志?范仲淹在词中忧的是宋王朝和百姓的安危,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情壮志。诚如梁衡在《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里所赞誉的那样:“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的白发和热泪让我们铭记,范仲淹忧天下、念苍生的英雄襟怀更令我们敬畏!

作者:浙江杭州文澜中学 沈华

戍边四年,范仲淹亲身体验到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虽然经年累月不得归,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勒功”的豪情壮志和叹“民生之多艰,国势之衰微”的忧国忧民思想。《渔家傲·秋思》一文以对比、曲折、留白和白描等艺术表现方法,表达词人怀乡思亲的浓情、捍卫疆土的决心以及对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的忧愁。

一、对比

“去”与“留”的对比。塞下秋天独异的风景,令大雁飞往衡阳却无任何眷恋之意,“无留意”三字给人以雁去衡阳毅然决然的态度,纵使前路多艰,塞下之雁也怀“赴死”的决心,俨然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气概。飞离塞下的大雁,它们把衡阳的回雁峰视为了安放身心的故乡。较于常年戍守边塞的将士而言,大雁自然是幸运的,它们可以选择自由飞翔,而将士们却只能望乡解愁,对“边关”兴叹罢了。

“千”与“孤”的对比。词中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嶂”者,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也,“千嶂”,千里绵延的山峦,一如郦道元《三峡》中所描述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景致。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就坐拥于重重叠叠的山峰的包围中,突兀而压抑,通往外界的路被如聚的峰峦阻断,将士们的望乡之路也被隔断在崇山峻岭外,可是一座孤城又怎能盛放得下征人的离愁?千里屏障又怎能束缚思乡的心?

“一”与“万”的对比。久居塞外,生活之艰辛,非一般人能想象。范仲淹在词中,以一杯“浊酒”再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原貌,一杯浊酒无法消除将士对万里之外家乡的思念,浓浓的思乡愁绪无可遏制地蔓延开去。

二、曲折

所谓“曲折”,是指诗词语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形式。古典诗词的特征之一,在于语言不直接叙述,蕴藉委婉,或曲折倾诉,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其中真意。《渔家傲·秋思》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归无计”,戍守边疆的将士归乡之行无从打算。“归无计”实为“归有计”的隐语,将士们哪一个不想回家呢?只是边患未平,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而已。思归而不得归,将士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703059.html

相关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