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课堂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杨顺琴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讲述了罗布泊从仙湖演变为荒漠的过程及原因,呼吁人们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富有感情,且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特别适合朗读。因此,在教学本文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默读、品读、悟读等不同的“读”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品味了文章语言,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一、个人读——今昔罗布泊

让同学们回忆自己心中最美的地方后,我们进入到罗布泊这个曾经美丽的地方。我请学生先默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罗布泊现状与从前景色的句子。大家很快就找到了是课文的第三四两段。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刚开始起来回答的人,把句子读得很平淡。于是,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段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语速来朗读。同学们分析说,这段话应该用沉痛的语气来朗读,语速应缓慢,语调应抑扬顿挫。加点的词语应该重读,其余的轻读。

接着,我先示范了一遍,又请一位同学朗读了一遍。通过练习,同学们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又领会了作者的情感。罗布泊荒凉的现状,着实让人叹息。

之后,我又请一位同学找出描写罗布泊从前景色的句子,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很好找,就在第四段: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为了朗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探讨了需重音朗读的词语,即加点的词语。此时朗读的情感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我让每个人自由朗读练习一下,再请一位同学为全班展示朗读。同学们通过探究训练,就把这段话读得轻快美丽,令人神往了!

为了印证当年罗布泊的美丽,我们又找出了中国人张骞与外国人斯文·赫定眼中的美景。

“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斯文·赫定写道。

通过把握关键词语的重音,对以上语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年罗布泊的美丽。

二、小组读——究竟谁之过

“那么,如此美丽的罗布泊是在什么时间完全消失的呢?”我问。

全班一起大声地告诉我:“是20世纪70年代。”

我接着说,罗布泊的消亡究竟是谁的过错,请同学们继续认真地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强烈忧患意识的句子。为了促使每个同学都参与,我请每个小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起来展示朗读。

有的小组读的是:“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同学们对重音及语速的处理,突出了塔里木河改道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

有的小组读的是:“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这一组排比、比喻句,语气强烈,同学们读出了人们对“四盲”行为的控诉。

还有的小组选的是短句子:“罗布泊——消失——了。”通过重音的拖长,语速的缓慢,表达了同学们对罗布泊消失的惋惜之情。

还有描写胡杨林的句子:“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多么强烈的对比,多么令人痛心。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了对胡杨林命运的深深叹息。

特别是这句话:“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短小精悍,又铿锵有力,小组同学在处理朗读时,把重音放在了后面,表达了对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的强烈控诉。

在小组朗读展示中,有的小组采取的是齐读的方式,语气强烈,使大家很受感染;有的小组请组内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起来为大家展示,通常这样的同学声音洪亮,感情充沛,也极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通过这次朗读训练,同学们的进步很大。原来平淡的朗读变得有了高低起伏的变化,有了抑扬顿挫的美感。

三、全班读——一错怎再错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作者提到了哪些地方呢?

“青海湖、月牙泉。”全班齐答。

“让我们齐读这段话,看俺青海湖与月牙泉的发展趋势。”我说。

全班齐读:“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盲目采水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的最后一段话: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作者铿锵有力的语言向人类发出警示,发出呼吁,从现在起,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的重要责任。而全班同学的琅琅书声也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作者:杨顺琴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讲述了罗布泊从仙湖演变为荒漠的过程及原因,呼吁人们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富有感情,且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特别适合朗读。因此,在教学本文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默读、品读、悟读等不同的“读”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品味了文章语言,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一、个人读——今昔罗布泊

让同学们回忆自己心中最美的地方后,我们进入到罗布泊这个曾经美丽的地方。我请学生先默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罗布泊现状与从前景色的句子。大家很快就找到了是课文的第三四两段。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刚开始起来回答的人,把句子读得很平淡。于是,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段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语速来朗读。同学们分析说,这段话应该用沉痛的语气来朗读,语速应缓慢,语调应抑扬顿挫。加点的词语应该重读,其余的轻读。

接着,我先示范了一遍,又请一位同学朗读了一遍。通过练习,同学们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又领会了作者的情感。罗布泊荒凉的现状,着实让人叹息。

之后,我又请一位同学找出描写罗布泊从前景色的句子,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很好找,就在第四段: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为了朗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探讨了需重音朗读的词语,即加点的词语。此时朗读的情感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我让每个人自由朗读练习一下,再请一位同学为全班展示朗读。同学们通过探究训练,就把这段话读得轻快美丽,令人神往了!

为了印证当年罗布泊的美丽,我们又找出了中国人张骞与外国人斯文·赫定眼中的美景。

“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798418.html

相关阅读:说几个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