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就说过:“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的教学中运用好数学的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尝试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歌德说过:“音乐能激发和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生活,但数学能提供以上的一切。”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学习数学中简单图形的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有味”;通过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及时肯定学生的创造行为

  教育家刘佛说过:“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的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多给他们一点阳光,给他们更自由的空间,并及时地对学生的创造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充分感觉到创造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这样既可以示范其他同学,更可以激发他们继续创造的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得到老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需求。教师积极的评价与肯定,是学生创造力萌芽出土后的第一缕阳光。对于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

  三、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目前,教育改革日新月异,我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疑”的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发问、学习新知时让学生提问、运用知识时鼓励学生大胆问等各环节,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同”中求“异”,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引导好同一问题多元化的解决方式,开拓学生求新的思路。

  四、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学会质疑,仅仅是他们改变学习方式的第一步,让他们带着疑问、困惑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并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必要的反省,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地吸收课本知识为主动地去觅取知识,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并使学生的思维具备一定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打破思维定势,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

  探究是一种“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奥秘。缘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教师要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亦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非强迫、代替。要有效引导学生点点滴滴的有效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要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自主探究,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验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乐于提问、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最终实现学生的“再创造”。只有坚持这样,我们名族的素质才会不断提高,中华民族才会屹立世界之巅。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赖建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825769.html

相关阅读:数学说课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