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曾经有流传一时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学好数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数学是一门基础课,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和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必要基础,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从事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基础。然而在现在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相比较其它学科,我们发现好多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难懂、复杂、没有趣味性的学科,要真正学好数学那是一件比什么都难的事情;由此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一见到数学就心生恐惧,但又不得不学数学。结果可想而之,在这种被动学习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少,最后导致部分同学干脆放弃数学这门课了。数学在人们的意识中是那么重要,但学习起来却是那么困难。本文就如何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一些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的观点与方法。

  一、恰当的情境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母体”。

  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有效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能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学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并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情境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往往很多同学还沉浸在课间喧嚣的环境中,还没有作好上课的准备。此时教师如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对一节课的有效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层次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整体的数学水平。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是不同的,在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对新信息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不同授课内容区别对待,搞好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和分类指导。应在基础知识课中同步不同速,辅导优秀学生熟练掌握;鼓励学有困难、学习中等的学生通过增大练习量达到基本掌握;对综合性较强的课,着眼于中等学生,实行中速推进,对学习困难学生降低难度,对优秀学生提高要求。体现层次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整体的数学水平。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同时也不会觉得太难,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数学应该、也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所掌握;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生活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差异性。

  学生的发展是有层次的,教学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多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三、积极互动的课堂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思考和活动的自由,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挖掘和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教学实践之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双方要密切合作,共同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可将一个数学问题分解成多个细节让学生去讨论研究,在研究细节的过程中教师再适时加以指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便能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防止了生搬硬套的死记硬背。教与学本是一对矛盾,但又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的,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全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既要善于引导,更要善于倾听。老师要以优良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以良师益友的形象感召学生,以风趣的语言折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般情况下,理想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随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授课,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动态环境下,根据师生互动的情况,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本来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焕发出数学的活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而不是诱导他们向所谓的标准答案靠拢。注重课堂生成,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能回答学生关于该学科的知识,而可能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对于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不能扼杀他们对该问题的兴趣,还要引导他们去探索。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思考和活动的自由,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此时,学生也不会感觉到教师的讲课是乏味和枯燥的,学生同时通过互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掌握了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此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三个是钝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直角三角形,因为直角三角形也有可能一个角是锐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可以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意识,根据学情对预设的目标、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促进学生继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性学习,势在必行。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王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901258.html

相关阅读:构建师生共同反思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