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许多老师都在积极探索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改进以前的传统教法,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也有的老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学生,忽视老师。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老师眼里这些就是新课改的表现形式,似乎无之就无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课堂热闹非凡:分组讨论、学生演讲、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使我们眼花缭乱。教师忙于追求一个个异彩纷呈的“自主形式”,忙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热烈、活跃”的气氛,这些看似让课堂有了盎然生机,而实质上是一种“牧羊式”的教学。如在一节《有理数的加法》公开课活动中,老师总共设计了五次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老师只是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一声令下“开始”,学生就分成五个小组开始讨论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老师又一声“停”,学生马上安静下来,接着由几个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而其余学生则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了。这种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因此,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兼顾教师的引导传授作用,无疑是新课改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在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学,估计已经没有一位教师还在给学生灌输知识了,取代的是不停的找问题来问学生,片面的强调提问面要广。老师接连地提问,学生在紧张的状态下仓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老师还是以提问的方式在“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所以,当学生习惯了总是由老师来提问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主动去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能力。由原来的“填鸭子”到现在的“问鸭子”了。这不能不说是从“满堂灌”的误区中又走向了“满堂问”的误区。

  三、重“故事性”,忽视“数学味”。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有些老师却太过注重情境,为了“教学情境”而“教学情景”。还有一种问题是,为了创造生活中的数学,而忽视了数学的本质。“有生活无数学”,响应当前生活数学的号召,却把握不住数学的本质,从生活到生活,没有抽象概括,没有模型和秩序的建立,低水平的重复,数学课上热热闹闹,但毫无数学味,这样的教学也谈不上有多大的价值了。

  四、重视电脑,忽视人脑。

  新课标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因此很多老师认为,新课标就是大量使用多媒体。有的老师设计的课件中,包装华丽,时而插入一段音乐,时而演示卡通动画,使数学课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喧宾夺主的行为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课堂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思考所学内容的积极性,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当学生看到这些课件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哇”的一声,但我相信他们肯定不是被课件里的数学知识所吸引,而是里面的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制作数学.课件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不应当过分追求画面的虚饰和所谓的技术含量,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例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类知识的时候,只用三角板、粉笔、剪刀、纸,就可以体现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图形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和模仿老师是如何将这些图形很好的画出来的,这样比计算机更简洁、快捷,更易于接受。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其中,并在实践中感悟、思考、加深理解,比单纯的视觉接纳效果好得多。

  五、重视表扬,忽视批评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大家都开始注重“赏识教育”,认为实施新课改就不能批评学生,对学生只是一味的表扬。上个月听了一次公开课,不管题目的难易,只要答对了题目,老师就会要学生拍着有节奏的掌声,并说着“你真棒”,或“你真聪明”“你回答的可真好”等等,甚至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答对后,都不忘进行表扬。凡是都有一个“度”,表扬也不例外,过分的褒奖有时会适得其反,不仅缺乏激励性,还有可能误导学生。其实新课改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的发展能力,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并不是让我们的批评、惩罚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消失。适当的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今后改如何改正,认清前方的路。因此,在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不应有所顾虑,应该以一种直接而真诚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学生及早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表扬与批评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共有的作用。没有激励的教育,是刻板的、没有动力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虚伪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只有在不断完善与激励中,才能实现教育的有效性,才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和促进。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宋庆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967758.html

相关阅读: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