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描写荷花的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盛唐诗人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蒲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辽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呈现了,成为采莲人,然而她的明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广阔的若耶溪变得狭窄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烈局面,如同浮现在读者面前,将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惊动当地的如实刻画。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公道的设想来补足:勾践早已断定应用丽人计来凑合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必去费劲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波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行美人计的进程;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成果,同样地表示了“艳色天下重”的意思。这种截割,多了一些蕴藉跟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的下抑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起因之一。这即是是提示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仍是因为西施成了亡吴的症结?假如西施是消亡吴国的要害,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由于什么?”李白不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岂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明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过剩了,这可能是李白鸭蛋虽密也有缝的笔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ju/8438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