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描写雪的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初唐诗人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
这首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述一个读书士子参军边塞、加入战役的全进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运动,又渲染了环境氛围,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发了志士的爱国热忱。诗人并不直接解释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风物,把军情的紧迫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缓和气氛。用夸大的伎俩写外患重大,形式危急,活泼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度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示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开展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天子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辨控制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慎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高尚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盛大和肃穆。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达到火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绝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斗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端写战斗,诗人却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衬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洋溢,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动身:暴风咆哮,与雄浑的进军鼓声交错在一起。两句诗,绘声绘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部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格斗的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鼓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激情。艰难激烈的战斗,更增加了他对这种不平常的生涯的酷爱,情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疆场,为捍卫边境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白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斯丰硕的内容,稀释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捉住全部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段,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么解甲归田的,他又是怎样离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形怎样,……诗人一概况去不写其次,诗采用了跳跃式的构造,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范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抄了敌人,接着又展现了剧烈战斗的局面。然而这种跳跃是非常天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盛的设想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存在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勇往直前的气概,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豪情跟唐军将士气吞山河的精力面孔。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功效的开辟和翻新,此诗的作风就很雄壮刚健,大方激动。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备严厉规则的律诗情势来写,很不简略。律诗个别只请求旁边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统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洁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睦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坛上是很难能宝贵的。是唐诗的亮点。

对于此诗的主题思维,有两种见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怨言。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认为作者看到敌人迫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毁灭敌人,建功破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讥讽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领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懂得比拟可取,由于第一联已阐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为了“烽火照西京”,假如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平,这一句就不应当紧接在“战火”句下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ju/8563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