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描写花的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宋代诗人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推门送青来。

赏析
首二句夸奖杨家庭院的幽静。“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么写净呢?人摒绝所有平泛的刻画,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堪称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节令,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气节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昏暗,老是成长在寂静之处,较之其余杂草更难于打扫。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铺直叙的形象因为适当的用字却具备了异样丰盛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惹人注目标景物。由于种类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洁,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枯燥。

这幽静环境令人沉醉,所以当诗人的眼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遥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义。诗人用拟人手段,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齐,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排闼而入,贡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情感的亲热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普遍传诵,重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跟描写浑然一体,融合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波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色明白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仅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颖、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仿佛伸手可及。尤其动听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好像刚从远方促来到,高兴而热闹。所有这些都掌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足的拟人化联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整像在表示“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会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做作,既经锻炼又无斧凿之痕,清爽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甚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别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安静脱俗,朴素勤奋。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观赏到它们的美,更觉得“一水”“两山”的亲热;诗人设想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沉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顾,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天然风物的特点为基本,又与详细的生涯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能上,三四两句也堪作典范。诗人应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伎俩,把山水描述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好之情,这就使本来不性命的山水存在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恶,活泼活跃。原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详细的植物,而是用动物的颜色来取代,说“将绿绕”,围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屋宇与山间隔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假如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赞不绝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ju/8817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