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贵在“自得”即“思考”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学习方法指导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重视人的价值,相信人的力量,注重人的发展。他继承孔子“修己安人”、“为仁由己”的思想,提出了“自得”的重要理念,不仅以“自得”作为体认真理的正途,也以“自得”作为启示门人的教育观念。这一观念与今天推行的教育方法有着相似之处。因而研究《孟子》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有着有益的启示。

  所谓“自得”,意为“自觉地有所得”,是指主体不依外力,反身体验,默识心通,自然而得。从哲学来看,“自得”是不通过普遍性概念逻辑推演,不依赖于教育家的外在传授,而是以主体的独到体验,直接观照,获得属于自己的亲知。在我国古代,正式提出“自得”学习理念的,当属孟子。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下引《孟子》只注篇名)意思是说,君子依循正确的方法来提高深造,目的是希望自己自觉地获得学问。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视角来看,孟子的“自得”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轻视或忽视主体性,“自得”便将成为一种奢望。具体而言,孟子的“自得”理论包含了以下一些主体性思想。首先是强调“自我反省”。依孟子之见,尤其是当“行有不得者”之时,主体就要“反求诸己”(《离娄上》),通过自身的省察反思而明理。其次是重视“亲身体验”。“自得”强调亲身参与,而不能仅仅坐闻静观,依赖他人达之于言。他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木工、车匠能把运用圆规和曲尺的方法传给他人,却不能使他像自己一样灵巧自如。要达到技术上的纯熟精湛,只能以身体之,用心验之。第三是反对“人云亦云”。

  如何实现“自得”呢?从认知角度来看,“自得”的核心是“思”,“自得”的实现依赖于“思”。孟子秉承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明确提出“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的主张,强调“心之官则思”(《告子上》)。他主张要熟读精思,苦心探求,追本究源,如此才能深切体悟,彻底明了,心有所得。从非认知角度来看,为了实现学习中的“自得”,学习者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告子上》)孟子用“学弈”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说明,成败得失往往并非智力上的差异使然,关键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倡导“自得”学习的教育理念,并非轻视或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恰恰相反,学生的“自得”始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孟子认为,教师要教给学生的道理,首先自己必须弄懂,应“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反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尽心下》)。他继承了孔子的启发性教学思想,主张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期能引导学生积极地自求、自得。“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上》),教人学射箭要引弓而不放矢,摆着跃跃欲试的姿势。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得”,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语言要深入浅出。“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就是说,教师的讲解要语言浅近而含义深远,要能从眼前近事讲出高深的道理来。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时,要能抓住精萃,由博反约。“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xuexi/18472.html

相关阅读: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