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天使们的成长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刘老师,为什么孩子来幼儿园快一学期了,情绪一直挺好,这因为生了一周病,又开始哭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刘老师,我们家新睿来的时候这俩天都有点闹情绪,我是问也问不出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您给我提点建议好吗?”
。。。。。。
家长们脑子里其实有更多的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关心孩子远超过自己,而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在家长们的心里掀起不小的漪涟。每当面对家长们的新问题,我都要竭尽所能得帮他们解答,观察孩子很重要,但很多时候观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答案也许会在专业书里来体现。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老师们或家长们的工作更像是与孩子打“心理战长。掌握好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们的想法,我们会事半功倍。相反,他们也在成长,跟着成人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之道。在此,我站在一位专业教师的角度上,通过一些小案例的分析,来解答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上遇到的一些问题。


案例一:
开学半个学期多了,ss进步很大,从最开始的大哭到现在喜欢上幼儿园。但是前两天ss来园时老是有些难受,和爸爸再见的时候也会带着哭腔,这对于之前一直开心的ss确实很反常。对ss印象最深的是亲子活动时,每当我们一起拍手ss都会大哭,让我很不解,直到后来了解了ss的家庭,我才能理解。
ss爸有些担心,也就有了如上的第一个问题。我首先问了他,在家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的?顺爸很泄气的说:“在家我是主张让孩子多去接触别的小朋友,不能管束太过严厉,但我的‘阵地’只有我一个,她妈妈和姥姥姥爷一派,总是保护顺ss,不让她哭,也害怕她不高兴。所以亲子班的时候,我只有辞职陪着ss上课,一开始她总是哭,即便有我在,过了2周慢慢就好些了,现在上幼儿园进步是非常大,但是这2周又有些反常,您能帮我分析分析吗?”


解答:
对于ss爸爸这个问题,ss的症状在于情绪情感没得到正常发展。3-4岁儿童情绪的动因是处于一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想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按照幼儿正常的情绪进行过程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加强。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步提高,但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和情感仍然以不稳定、易变化为主要特点。ss每当有情绪上的波动特别是哭的时候,她总是被保护起来,她的情绪一直是“被稳定”,而不是靠自我调节去发展进步,虽然ss的其他能力都很强,但是情绪方面的能力已经被家长“包办”,ss的情绪一直处于婴儿阶段,直到亲子班接触其他幼儿开始会发生变化。一开始顺是大哭不止,即便有爸爸的陪伴,依旧哭了2个星期,这在所有的老师看来,是非常不正常的,而现在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了,ss把2年里应该成长的压缩在2周,怪不得孩子情绪会极不稳定。


案例二:
场景一:组织活动时,当我问到孩子们过年都去过哪里,孩子们脸上都会露出很喜悦的心情,应该是在回味着过年的趣事,也在争着抢着举手起立或者都些急切的已经说出口,大家都很乐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故事,yy也不例外。但是当我请小朋友一个一个地说时,他又是一句“不知道”,将我噎了回去,可是牛牛说着去海洋馆的时候,他插嘴说也去了,还特别带劲,当我再次请他的时候,他还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啊。”一副爱答不理的懒懒的样子。
场景二:户外活动应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们可以在比教室大几倍的地方自由奔跑,游戏和聊天,他们也可以见到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当然是很好朋友一起分享才好玩。每个孩子此时都很放松,很老师也松懈了那份拘谨,会格外地喜欢亲近老师,和老师做游戏,锻炼身体。只有yy,他好像总盼着快点结束这个活动,当别人在拍球,游戏的时候,他却独自坐在大树下的凳子,懒懒地看着我们,好像他虽然与我们在一起,却始终像有个巨大的玻璃门将他和我们硬生生地隔开,我们能看见他,却感受不到他,之于他对我们,也是如此,他带着一种强大的孤独感。


经过和yy妈妈的沟通后发现,yy在家也有这种情况,但是在幼儿园会格外严重,因为他会用不会、不知道等来回复,而不仅仅是在家的怠慢,而yy妈妈也非常焦急地从各种方向切入找答案,她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她的很无所谓地在一岁多的时候让yy一个人睡一个屋,以至于在半夜跌倒哭泣,那种恐惧感造成了yy心理无意识的恐惧和不安;而yy妈妈对yy的事事顺其意又拖沓了yy自身的发展;然后yy妈妈的强势个性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yy简直无所适从,yy索性就对此完全置之不理,消极以待。其实,从yy妈的交谈中不难发现,她的教育就是重重的棒槌+重重的溺爱,造成了yy现在的极端逆反现象,甚至是不安全感,孤独感强烈。


解答:
针对yy的这种消极怠慢的排斥情绪,我也查阅了相关书籍。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妮强调人格发展中的社会因素,她提出:出生后的环境使儿童受到周围的压力,人在幼稚期,由于无助、无能、缺乏安全感,长期积累而形成了几倍的焦虑。为了应付环境的压力,减低基本焦虑,从幼儿期起逐步形成各种行为方式,如仇视、敌对或羞涩、温顺等。


另一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第一阶段:(0—1或1—2)幼儿的社会性信任的最初成就,是能够让母亲离开实现而没有焦虑或愤怒。信任与不信任是通过母亲的照料而形成的,其中主要不是依靠营养的数量,而在于和母亲关系的质量。母亲对孩子细心照顾,敏感地满足他的需要,便造成孩子的不信任感。第一阶段:(1—2或3—4)当环境要求儿童独立时,要保护他,否则他将产生羞怯和疑虑,其早期表现是想埋着脸或像钻到地里去。如果过多地羞他,将会导致暗地逃避,形成慢性的心境。这时期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要掌握分寸,一方面要利用其信任感,在某些方面给予适度的自由,另一方面,要加以适度的控制。


可以从其中分析到孩子的心理和个性的形成大部分是受父母影响,尤其学前期的孩子受妈妈影响最大,所以我决定从yy妈妈入手。yy妈妈一改变,果然就很奏效。yy妈妈对于yy的快节奏在尽量放慢放慢,让孩子能有所是从地做好每件事。yy最起码会跟老师问好了,虽然还是会说不知道,但是他会选择跟着老师一起尝试穿衣服,而不再是懒懒的消极等待了。经过一个月的观察,yy的进步非常令我们欣慰,他会尝试和老师一起玩游戏,他也尝试了跟别的小朋友玩起了建筑区,他甚至在最近开始很乐意帮老师发饭饭勺,他很开心地和老师一起扔沙包、跳远,他抑制不住那种老师表扬后的喜悦,他虽然还是会有时走走神,但是他这一个月的成长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冷冷的、懒懒的yy,而是爱笑爱贫的yy,yy妈妈也有些如释重负,她很感谢老师的及时沟通,其实她应该感谢自己的改变。
孩子的身上承载了太多,家长和老师应该和他们一起成长,不要总是希冀着他们稚嫩的肩膀独自承受,即便是一个再成功的成人,我们的两尺宽的肩膀也只能承受那么多。轻轻地引导着他们慢慢向前走,教会他们慢慢成长,他们会像天使一样飞得很高,笑得很开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53564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