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不要随意给宝宝贴标签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身为父母,你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呢?我的宝宝很善良,但是很胆小。我家宝宝很喜欢撒谎,学坏了。这个东西我家宝宝是不吃的。……如果你也曾不自觉在宝宝面前,说出了类似这样的字句,那么说明你也陷入了给宝宝贴标签这一危险误区之中。
可别小看了这简单的几句话,它带给宝宝的性格影响是很深远的。一些宝宝之后的行为偏差、不良习惯,甚至都和你此时对他的定义有关,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给出千万不要随意给宝宝贴标签这一建议。
贴标签效应
说到给宝宝贴标签,那我们首先要了解到心理学上的贴标签效应。
贴标签,顾名思义,像对商品定价贴标一样,给一个人,以一个关键词作为定义,将他的性格行为规范在一个小方框中。而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既认定、定义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其实也是心理暗示的一种。
在成人世界中,贴标签也并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对自己或身边的人定义一个狭小的框子,有时你的确觉得很方便,客户A小气,同事B多舌,因此你可以对其区别对待。但其实,你等于将对方限定在一个个小框里面,抹杀了了解对方,人际交往的种种可能性。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的潜能还没有被充分发现的时候,被并没有了解你的人贴上了标签,定义为某一个你不认可的、不准确的形象,是否也会感觉不满、委屈、沮丧。
而性格还未定型的宝宝,如同一张白纸,你给白纸裁剪出了一个形状,贴上了一个标签,很容易对他们的目前暂时的不良行为进行强化,甚至定型。爸妈总不自觉地对眼前看到的一切,用以往的标准和经验去给予解读和定义,而非深思其行为的源头,这将导致宝宝的性格成长出现更多的问题。
场景1
晨晨今年开始上幼儿园了,班主任王老师拿到晨晨妈交给她的长长的单子后吃了一惊,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晨晨饮食的禁忌。鱼不能吃,姜不能吃,香菜不能吃……晨晨妈请老师特别注意按照清单上帮晨晨准备饮食。
王老师很快就发现,晨晨的确是个挑食非常厉害的孩子。一开始王老师以为孩子是过敏体质,于是比较注意他的饮食。但后来她偶然发现,晨晨妈的菜单并非绝对,一些上面罗列了的食物,在小朋友们一起进餐的时候,晨晨也跟着吃了。
经过和晨晨妈的沟通,王老师才知道,实际上在晨晨第一次不吃某种食物的时候,晨晨妈就比较紧张,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晨晨不吃菠菜。这样对晨晨本身有一个暗示作用。在下次进餐的时候,晨晨妈会先提出菠菜好像晨晨不吃、晨晨上次不吃菠菜,对晨晨挑食的情况再一次强调、巩固。长此以往,晨晨不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他对食物非常挑剔,只要不合心意就立刻拒绝,这也是晨晨忌食单子越来越长的根本原因。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晨晨妈是个非常关注孩子需要的妈妈,而正是这种过分的关注,让她不自觉地给宝宝贴上了标签。
宝宝接受一种新的食物是需要一段适应时间的。任何新事物的接受,都需要一个体验和习惯的过程。
晨晨在第一次接触菠菜这种蔬菜的时候,对其味道不习惯,感觉排斥是很正常的。但这时晨晨妈却给他贴上了第一个标签不吃菠菜。实际上,如果宝宝不喜欢某种食物的时候,妈妈可以先换其他食物,过会儿再尝试,或通过改变烹饪方法,改变口味的方法让宝宝接受。
而第二次接触菠菜的时候,晨晨妈却又再一次提起了之前贴上的标签晨晨不吃菠菜。从而强化了宝宝对这一事情的认知。宝宝已经接受了不吃某某这一心理暗示,在潜意识里加强了这一概念。渐渐的,排斥的食物越来越多。此时,晨晨妈如果再加上一个我家宝宝很多食物都不能吃这一标签,则彻底养成了晨晨挑食的习惯。
由而可见,给宝宝贴标签是一个具有多大能量的行为。它可以强化宝宝的任何行为,形成巨大的心理影响。爸妈可别小看了贴标签效应带来的负面功效,这在孩子的生长发育、心理发育上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当他不正确的概念被反复加强后,想改变就非常困难了。
场景2
小菊的各项表现都很差,成绩不好,上课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因此小菊的妈妈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带宝宝到医院进行了智力测试。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小菊的智商完全正常。那么小菊的表现为什么这样不如人意呢?
医生经过仔细询问发现,原来最开始小菊的表现是比较优秀的。出于谦虚的心态,小菊的妈妈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曾表示宝宝表现得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聪明,很一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第一次对小菊形成了心理暗示。之后当小菊的表现开始变差后,小菊妈妈经常当着小菊的面和朋友抱怨:宝宝很笨、成绩不好,上课不专心、不听话。不自觉地给小菊贴上了智力低下的标签。
因此,小菊的成绩下滑得更加厉害,母女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小菊愈加不喜欢听课,吵闹得更加大声。扰乱课堂秩序、不听老师的劝阻等等。此时,在学校,老师也同时配合着爸妈,给宝宝贴上了破坏纪律、坏孩子的标签。
而小菊的这一系列改变,都起源于爸妈和老师给予的层层标签的覆盖下。
从心理学方面分析,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或多或少接受外界给予自身的暗示,以影响自己的性格及言行。
宝宝处于敏感的生长时期,正是处于吸纳的阶段,对外界的评价都很在意,他有自己的思考,也希望表现出自我的价值。因此,任何爸妈对宝宝的评论都会影响到他对自我的评论和思考。宝宝个性的发展实际上和爸妈的态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爸妈可以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曾经不经意间说出了对宝宝不负责任的评论,给他贴了不符合实情的标签:你太笨了,这都做不好、你根本不适合玩篮球、你是个调皮鬼、你很懒惰……也许你只是一时情绪,甚至只是开玩笑。但这对在意外界评价的宝宝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心理暗示。
其实这也是因为爸妈没有将宝宝作为一个独立人格来对待,以从上到下的角度去俯视宝宝,认为自己有资格,能够轻易地对他进行定义。
我们可以对宝宝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但从用词到言语表达上,都应当是积极向上的,正面的。
案例中的小菊妈妈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贴标签行为。她在宝宝表现优秀的时候,在宝宝面前否定了她的成就和努力,让宝宝首先开始怀疑自己(宝宝对爸妈的评价和话语经常是深信不疑,要知道爸妈就是宝宝学习世界中的权威)。
而当宝宝出现情绪落差,导致成绩下滑时,她不是耐下心来,蹲下来和孩子沟通,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而只是单纯的抱怨,居高临下地通告一个结果,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从而加强了对小菊的心理暗示,强化了宝宝的不良行为。导致事情恶化到严重的程度,甚至让大家,包括小菊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智力低下的。这是典型的给宝宝贴标签导致的恶果。
恰当引导宝宝的行为
爸妈最容易给宝宝贴上的标签有胆小羞涩、认生、爱撒谎、自私、不爱学习、问题孩子等等。很多时候我们热衷给宝宝下一个又一个定义,以方便我们自己。但却没有仔细地思考一下宝宝这些行为表现背后的含义和源头。宝宝为什么会这样胆小?为什么撒谎?为什么不喜欢将玩具分享给别人?宝宝的学习爱好是有方法来引导培养的,每一项表现和改变都是有原因的。
比如胆小、认生,是很多宝宝都会经历的心理阶段。这个时候爸妈不要在宝宝或朋友的面前格外强调这一阶段的特性,让宝宝在潜意识里加强这个概念,而是应该用实际的方法帮宝宝解决。多带他和陌生人接触,多出去玩,认识新的小朋友。让他觉得陌生人没那么可怕,渐渐地就会变得开朗起来。
比如自私。宝宝在2岁左右的时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这时他渐渐体会到私有财产和我的的意识。不愿意和别的孩子分享玩具、零食、书籍,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碰一下。这时的我的只是宝宝个人成长必经的阶段,而并非爸妈认知里的自私。这个阶段爸妈只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完全可以塑就宝宝良好的品质习惯。除此情况之外的自私现象的发生,只要爸妈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也是可以改变的。
这些实际行为,都比一个标签有用得多。要知道,给宝宝贴了标签,除了展示错误之外,完全没有实际性的作用。只有爸妈的引导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宝宝在生长中的某些阶段,的确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情况都不是固定的。不用语言、标签来强化这种负面习惯,而是给他发展变化的空间,才是宝宝最需要的。
有的爸妈会觉得,其实这一切并非是给宝宝贴标签。我也知道这种说法对宝宝不公正,但我只是想对他使用激将法,让他向上。但爸妈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宝宝还处于无法判断爸妈给的评价是否公正的年龄段,他依赖信任于爸爸妈妈,经常对爸妈的说法深信不疑。尤其是0-3岁的宝宝,还不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因此无法产生使用激将法的效果。
而且,宝宝的心灵是柔软而微妙的。你对他进行了标签,他感觉难过的同时也许会产生逆反心理,你说不好我就要这样做,甚至变成了他不良行为的一个理由:我学不好是因为我笨,从而加强了这一行为。
客观地表扬和批评
以上这些,并不是不让爸妈指出宝宝的缺点,或一味的表扬。只是这种指出并不单单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结论,或粗暴的指责。在提出的同时,你需要和宝宝用他能接受的方式一起讨论,并对他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
告诉他这件事你做错了,现在的情况是不好的。但并非不可改变,只要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努力,你是可以改变的。这样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此时的评价并非是一个冷冰冰的标签,而是客观公正的。事情并没有盖棺定论,他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改变目前不好的现状,这种改变又是多么美妙的呀!
而一味的表扬、夸大宝宝的优点,甚至脱离实际也是不恰当的。当赞扬过分,宝宝将失去对赞扬的信任感,同时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甚至迷失自我。因此爸妈对宝宝的评价应当实实在在,不过分,不粗暴,只有掌握好了其中的火候,才能让宝宝更好的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94280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