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学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三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人口数量、人口特点、人口基本国策、人口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状况、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3、了 解我国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的问题,会利用人口密度分析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学习重点:人口分布特点和我国对待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
三、前准备(预习)
(阅读本,填出下列问 题)
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_____亿,占世界人口的_____以上,是世界上人口_____的国家.
2.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是______,人口最少的是_______.
3.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有哪九个?它们主要分布在哪?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
4.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 _______,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人口分布______,大体以黑龙江的____到云南_____ 为线,此线东南人口____,西北人口____.
6.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____地区人口多,_____地区人口少.
7.由 于我国___________,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
8.为了使我国人口的增长与____ _____相适应,与____ _____相协调;因此实行_________,控制人口的_____,提高人口的_____,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四、堂流程(学习任务)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 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数量居世界第 。
2、读本图1-9《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二、三段完成、
(1)在旧中国较长的历史时期(1949年前),由于战争、疫病等原因,人口死亡率 ,增长 ;
(2)从图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基本上呈直线 ,因为 提高和 改善,人口死亡率 ,出生率 ,使我国人口迅速 ;
(3)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越多,导致人口与 的矛盾十分突出。
(4)完成教材P11的活动1
(5)奇思妙想: 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假设你是我国的人口部长,你有什么措施,控制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 ,再进一步提高我国全体人口素质?
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条相适应,我国 政府实行 ,控制 ,提高 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具体要求是: 。
(6)联系第三段,完成P12活动2
3、学阅读本P12-13的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我国的面积和人口,计算我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人,
(2)完成P13的活动1
①计算表中四省区的人口密度。
②比较东 部沿海两省和西部内陆两个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大小,请你概括出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4读“中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界线是什么?
(2)此线东南 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你能回答出造成种差异的原因吗?
(或者说我国人口稠密区有哪些优势?)
五、效果检验
1、下列地区中,人口最稠密的是( )
A.西北各省区 B.东南沿海各省 C.西南各省区 D.东北各省区
2、2000年,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 )
A.110人 B.120人 C.134人 D.150人
3、下列各组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
A.湖南、江西 B.江苏、东 C.陕西、四川 D.青海、西藏
4、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人口最多的是 ( )
A.河南省 B.浙江省 C.江苏省 D.四川省
5、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的时期是20世纪 ( )
A.70年代以 B.50-70年代C.50年代以前 D.90代以
6、近几年,我国每年约增加1 200—1 300万人口,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死亡率低 B.人口出生率大
C.人口基数大 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9、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人口分布大体可 以从 黑龙江省的________到云南省的________画一条直线,此线东部地区人口________,西部地 区人口__________。
(2)从图上可以看出,上海的人口密度在________人/平方千米以上,拉萨市的人口密度在_______~________人/平方千米之间。A地人口密度在______~_____人/平方千米之间,B地人口密度在______人/平方千米以下。
(3)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_______,提高人口________。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er/36750.html

相关阅读: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学案2